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45376847938

    桑弘羊

    漢武帝時大臣.一說生於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歲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終武帝之世, 歷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重要職務,與擔任大農丞的大鹽鐵商東郭咸陽、孔僅二人深得武帝寵信.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此外,還組織了60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史稱當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桑弘羊以此賜爵左庶長.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遷任御史大夫,與霍光、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四人同受遺詔輔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至長安,會議鹽鐵等國家大事.賢良文學反對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與民爭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張,桑弘羊與之展開辯論.由於桑弘羊的堅持和封建國家財政方面的需要,當時除廢止酒類專賣改為徵稅外,鹽鐵官營等各項重要政策仍沿襲不變.次年,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發生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結果被處死.

    主父偃(?~公元前126)

    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到中年,聽漢武帝重視儒術,改學《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拜見衛青,雖衛青多次向武帝說了多次但無結果,後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因主父偃上書《推恩令》,尊立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的不法行為,很討漢武帝的歡心,不久後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 ,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衛青簡介

    衛青(?~公元前105年),漢族.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衛青父親鄭季,是一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後來,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

    在姐姐懷孕之後,當時的皇后陳阿嬌嫉妒,派人抓到衛青,想殺死他.衛青被好友公孫敖救出,漢武帝聽說後,召見了衛青,並封他為建章宮監加侍中官銜.後來姐姐做了皇后,衛青也升為大中大夫.

    漢武帝改變了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衛青從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共有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6年.

    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政治家.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其後,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從此,經學研究在漢代盛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演講開場白有哪些技巧,演講開場白的十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