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
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但是,秦朝的歷史中是沒有程邈發明隸書記載的。
最早記載程邈發明隸書,是東漢時代的文字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提到隸書是程邈發明的。
假如沒有秦代大量竹簡出土,沒有大量戰國竹簡出土,那麼,我們真的就會信以為真,認為是程邈發明了隸書呢!
許慎是東漢人,東漢也是隸書登上中國文字歷史舞臺的鼎盛時期。
所以,隸書為什麼這樣普及,隸書是從哪裡來,自然也會成為人們需要拷問的問題,因為許慎時代,小篆也仍然是國家權威的文字。
作為文字學家的許慎,當然有理由做出理論回答,隸書是從哪裡來。
但是,現在看,他的解釋是錯誤的。
那麼,考古發現隸書早於秦代,秦始皇的“書同文”並沒有得到秦代日常漢字的證實,這是什麼原因?
我們根據歷史的發展和漢字應用歷史來看。
大致的歷史順序和原因是這樣。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漢字大普及的一個歷史性時代。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漢字,在春秋以前,掌握使用文字的人,還不是很多。
我們大體上可以說,文字還掌握在專職官員和高階官員的手中。
而西周末年,已經發展了將近400年的周朝,也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了大量文化人才,這些人才就會普及到中下層階層。其中像孔子,就是典型的中下層人物。
使用文字的人多了,書寫就會差異性增大,同時,對書寫速度的問題,也就日益突出出來了。
到了戰國後期,七國爭霸,戰爭很多,基層文書要求快速傳遞資訊,所以,像寫篆書那樣緩慢的字型,就會潦草化。
這就是產生隸書是基礎。
對於隸書,為什麼叫“隸書”,我們不能不做一些“咬文嚼字”的解釋。
最早解釋隸書,是漢末的說法。認為隸書也叫“佐書”,所謂的“佐書”,就是下級官員“佐史”的寫字方法,有一種專門記錄言行的人就叫“佐史”。
你想想,人家官員或者國王在說話,你用篆書寫,怎麼跟得上說話的速度呢?
怎麼辦?那就只能“速記”,然後再用篆書整理出來。所以,這種“佐書”應該是隸書產生的依據了。
在戰國時代,文字的規範仍然是篆書。但是,基層已經在流行這種“佐書”。
可能“佐書”還是比較規範的,但是,佐書的書寫方法到在更下一級的基層,那就寫得更潦草了。
所以,隸書的風格差別很大。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隸書還不是國家認可的規範文字。
所以,書同文,是按照秦朝頒佈的“小篆”統一文字規範書寫的。
那麼,這樣的話,就開始明明白白有了兩套文字,比較突出地出現在戰國末年和秦朝了。
一套是國家規範的標準字,一套是基層民間使用的“隸書”,而隸書,也不是秦朝突然出現的。
秦始皇可以頒佈新的規範篆書,但是,不能禁止“不規範”的隸書吧!
所以,我們在一些秦朝文物上也能看到隸書,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隸書更符合文字書寫快速的實際需要,隸書的書寫比篆書的速度優勢非常明顯。可能,有些民間文字工作者,真得已經不習慣使用篆書了。
所以,漢代統一中國以後,也沒有禁止隸書,而是包容隸書發展,做後,隸書居然成為官方認可的標準文字了。
戰國時代出國的竹簡書。
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
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但是,秦朝的歷史中是沒有程邈發明隸書記載的。
最早記載程邈發明隸書,是東漢時代的文字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提到隸書是程邈發明的。
假如沒有秦代大量竹簡出土,沒有大量戰國竹簡出土,那麼,我們真的就會信以為真,認為是程邈發明了隸書呢!
許慎是東漢人,東漢也是隸書登上中國文字歷史舞臺的鼎盛時期。
所以,隸書為什麼這樣普及,隸書是從哪裡來,自然也會成為人們需要拷問的問題,因為許慎時代,小篆也仍然是國家權威的文字。
作為文字學家的許慎,當然有理由做出理論回答,隸書是從哪裡來。
但是,現在看,他的解釋是錯誤的。
那麼,考古發現隸書早於秦代,秦始皇的“書同文”並沒有得到秦代日常漢字的證實,這是什麼原因?
我們根據歷史的發展和漢字應用歷史來看。
大致的歷史順序和原因是這樣。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漢字大普及的一個歷史性時代。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漢字,在春秋以前,掌握使用文字的人,還不是很多。
我們大體上可以說,文字還掌握在專職官員和高階官員的手中。
而西周末年,已經發展了將近400年的周朝,也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了大量文化人才,這些人才就會普及到中下層階層。其中像孔子,就是典型的中下層人物。
使用文字的人多了,書寫就會差異性增大,同時,對書寫速度的問題,也就日益突出出來了。
到了戰國後期,七國爭霸,戰爭很多,基層文書要求快速傳遞資訊,所以,像寫篆書那樣緩慢的字型,就會潦草化。
這就是產生隸書是基礎。
對於隸書,為什麼叫“隸書”,我們不能不做一些“咬文嚼字”的解釋。
最早解釋隸書,是漢末的說法。認為隸書也叫“佐書”,所謂的“佐書”,就是下級官員“佐史”的寫字方法,有一種專門記錄言行的人就叫“佐史”。
你想想,人家官員或者國王在說話,你用篆書寫,怎麼跟得上說話的速度呢?
怎麼辦?那就只能“速記”,然後再用篆書整理出來。所以,這種“佐書”應該是隸書產生的依據了。
在戰國時代,文字的規範仍然是篆書。但是,基層已經在流行這種“佐書”。
可能“佐書”還是比較規範的,但是,佐書的書寫方法到在更下一級的基層,那就寫得更潦草了。
所以,隸書的風格差別很大。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隸書還不是國家認可的規範文字。
所以,書同文,是按照秦朝頒佈的“小篆”統一文字規範書寫的。
那麼,這樣的話,就開始明明白白有了兩套文字,比較突出地出現在戰國末年和秦朝了。
一套是國家規範的標準字,一套是基層民間使用的“隸書”,而隸書,也不是秦朝突然出現的。
秦始皇可以頒佈新的規範篆書,但是,不能禁止“不規範”的隸書吧!
所以,我們在一些秦朝文物上也能看到隸書,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隸書更符合文字書寫快速的實際需要,隸書的書寫比篆書的速度優勢非常明顯。可能,有些民間文字工作者,真得已經不習慣使用篆書了。
所以,漢代統一中國以後,也沒有禁止隸書,而是包容隸書發展,做後,隸書居然成為官方認可的標準文字了。
戰國時代出國的竹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