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YAO大神

    先明白我們讀書的目的:

    1.獲得知識。

    2.尋求“快感”。

    3.樹立制高點。所謂術業有專攻,知識可以面面俱到,但要有所側重。十五歲的孩子應當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了,正是尋找能使自己發生興趣的領域的時候。他現在看起來是對數理感興趣,也有可能是他只接觸過數理,同時這方面的知識能夠讓他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中國的小學,初中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同時,數理這種學科的對錯往往是明確的,與此對應,哲學,社會科學,心理學,文學,藝術往往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正如思想,生命,道德,歷史,美,高尚等等詞彙不如1,2,3,4這些數字一般容易理解,容易判斷,所以孩子很容易就能從數理一類的學科中找到方向,找到自信,因此就偏愛這些學科了。

    為了能幫孩子找到真正讓自己熱愛的領域,應首先讓他理解這些學科本身是什麼樣的,因此應當讓他先去讀一些簡單樸實的典籍,讓孩子明白這些學科是如何開始,怎樣發生,在最初時又是怎樣被不斷深入拷問的。樓上的朋友推薦讀哲學史,這肯定不對。我們知道,史學著作的目的不是為了釐清其物件的思想本質,比如哲學史的目的不是為了探究哲學本身,而是探究時代發展的脈絡,尋找時代的歷途和未來的可能性,讓一個十五歲的孩子讀史,往往會讓他喪失興趣,從而無法認清此學科的本來面目。

    不光是哲學,西方的人文精神正始於希臘,希臘是人類永久的教師。柏拉圖的著作都是借其師蘇格拉底之口的對話錄,語言平實懇切,同時滲透了多種學科的人文實質,可以一讀。希臘神話代表了希臘精神的實質,其光怪陸離的情節也容易吸引小孩子,推薦之。在讀柏拉圖時輔以希臘神話,同時家長儘量在旁邊不斷循循善誘,讓孩子建立“希臘”這個概念,並理解“希臘精神”本身的嚮往。

    其它學科也要找典籍來讀,切記晦澀拗口,滿篇術語。

    中國的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道德教育,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應當開始樹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可能一些家長也沒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好在我們還有先烈的真知灼見。培根的書,語言平實,深入淺出,容易理解,句句苦口婆心導人向善。蒙田,可能對於孩子來講難了些,可以挑幾篇孩子可能感興趣的來慢慢涉入。這兩位前輩,不光孩子,作為孩子的家長也應當一讀。

    接下來說說“快感”。

    這裡說的快感主要來自審美獲得的美感,不過作為孩子,可能很難理解一些偉大作品的美妙,所以以快感謂之。

    在這個方向上,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避免郭敬明之流的坑害。其二,讓孩子明白世界很大,他很小,生命很美妙。

    能夠帶來美感體驗的書籍,首先是文學。文學是人類精神的偉大碩果,題材形形色色,內容包羅永珍,有句話可以這麼說:你只懂文學也可以,當然你什麼都不懂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每個人,有思想或者渴望思想的人,都應該修一修文學。

    《千家詩》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是故要先從此開始讀,家長要在旁幫助孩子理解這些詩歌的美妙,從韻律,節奏,意象等等慢慢帶孩子進入古典詩歌的大門,通之格律基礎,並且告訴孩子格律之美,對仗之秒。切勿像學校教育那般囫圇吞棗。

    中國傳統文學的普及程度,在今天,已不及英語,可能你讓現在十五六歲的孩子讀英語課文,他能咿咿呀呀地讀出來,但是你讓他們去讀一讀《世說新語》,讀一讀孔孟典籍,他們可能連句讀都搞不明白。而倘若一味地灌輸他們古漢語的讀法寫法,又很容易讓他們厭煩,所以,推薦一些古籍名著的現代漢語解析,如流沙河的《莊子現代版》;《周易正義》等等,先確立這些古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然後引發其興趣,最後誘導他去讀原著,記住,最後一定要歸於原著上,切忌偏聽偏信。

    西方文學的名著,儘管大多屬於“嚴肅文學”的範疇,在思想本質,文體方面造詣頗深,因此讀來艱辛難懂,但是也有許多名著情節跌宕,三觀極正,雨果的《悲慘世界》就非常適合十五六歲的孩子讀,一方面它宣傳真善美,一方面它情節一波三折,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在誘導孩子讀文學的同時,也應當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文學觀,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你需要一本簡單明瞭,知識準確清楚,少摻個人簡介的文學史。正如我上文所講,一本好的文學史能夠助人明晰文學的發展脈絡,明白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在人類歷史當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學觀。推薦鄭振鐸的《文學史大綱》。

    其它的書,儘量找一些歷經住歷史考驗的作品,正是對孩子的人生追求的制高點的確立。

    題外話:現今是一個浮躁的年代,年輕人大多寧可低頭在手機上滑來滑去也不願在把時間浪費在讀書上,可是,書還是要讀的。因此,想讓孩子心無旁騖地閱讀,最首要的還是要為他創造一個讀書的條件,作為家長,不妨在家安置一些與讀書相關的物件來暗示孩子。比如,一個放滿好書的書架,一張面窗向陽的寬大的書桌,一支鋼筆,一個本子,幾棵盆栽,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亂七八糟的電子裝置——孩子走進這樣一個房間,他自然願意拿起書,拿起筆,去讀,去寫,然後去思考了。當然,如果他真的不愛讀書,你給了他這些也是白搭,如果他真的熱愛讀書,有豐沛的求知慾,有追求審美的本能,就算在鬧市嘈雜中,他也盡當松濤萬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環球黑卡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