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嗩吶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因此,拿捏嗩吶的吹奏氣息,也成了一門學問。演奏嗩吶往往比較費氣,音越高耗的氣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來,不能無間歇地長時間表演,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吹起嗩吶來,互相比著較勁的就是持久的耐力。"迴圈換氣法"是最常見的演奏方法,這樣的吹奏能使得氣息總是飽滿不息,可以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 嗩吶演奏的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樂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說“氣足音滿”,這就是說足夠的氣息是“音滿”的基礎。 比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氣時,小腹向裡收縮,胸部的肋骨向外擴張;吸氣時,不是像平時只用肺部的呼吸那樣動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動作來控制呼氣的急緩,對這種腹部動作的感覺平時很少去注意,例如在很疲勞時需要大喘一口氣,這種呼吸中就有腹部的動作;又如在咳嗽時也有著腹部的動作。還可以試一試將一根蠟燭放在較遠的地方並吸足一口氣有力地區吹滅,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腹部的動作更大,並體會到由於有了它才使吸氣量比平常呼吸時增大了許多,在呼氣時氣息也更為有力,當然,吹奏嗩吶和吹火不完全一樣,因為吹嗩吶一般是吸氣要快、要多;而突起時卻要慢、要少,要講究利用腹部動作去控制氣息,使它符合演奏樂曲的需要,這和吹火時將一口氣猛地呼盡是不一樣的,但是在胸和腹的動作互相配合起來進行呼吸著一點上則是相同的。 練習呼吸時應注意三點: 1、 呼吸時,全身與呼吸無關的部分都要放鬆。氣息要控制好,根據需要使用氣量,一般說,吸氣要多要快;吐氣要少要慢。 2、 要保持呼氣與吸氣的連貫性,不要等第一口氣完全呼完後才開始吸第二口氣,而應該在第一口氣未完全呼盡之前就開始吸第二口氣,這樣才能連貫不斷地進行下去。 3、 一般情況都是用鼻子吸氣,只有在搶氣或者用鼻子吸氣還不夠用時,才用口、鼻同時吸氣。 演奏技巧 1、 迴圈換氣法 迴圈換氣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續的長音時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氣用鼻,呼氣用口。鼻子吸氣時兩肋鼓起,小腹往裡收縮,使氣息向上執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壓力把氣息送到口腔內;然後根據需要量把兩腮裡的氣息逐漸往外排出,隨著吐氣,小腹肌肉也逐漸放鬆。吸進第二口氣時再重複上述同樣的過程。要注意在第一個過程最後,要不等控制在口腔裡的氣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進第二口氣,這樣才使兩個過程之間銜接得非常連貫,聽不出換氣的痕跡,很好地保持長音的持續。在初練這種呼吸法的時候,可先準備一根蘆葦和一碗水,然後將蘆葦管插在碗裡,並按照上述迴圈換氣的方法往蘆葦裡吹氣,直練到水裡能連續不斷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對了。這樣練好之後再嗩吶上進行練習,練時先吹第八孔音,然後再練習其他音。 2、 氣顫音 氣顫音是一種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氣,小腹用力支援氣息並作有彈性的收縮,使出的音產生微微的波動,其效果如絃樂上的揉弦。這種顫音可以根據樂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強弱區別。一般常用於長音,有時它的波動能表現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風格。 3、齒顫音 齒顫音也是一種吟音,在音符號“~”上加“齒”字來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邊牙齒輕輕地顫動哨根,使之發出顫動的音。這種齒顫多用於吹奏戲曲、曲藝和民間風 格濃厚的樂曲中。它可以分為硬顫和軟顫兩種:硬顫是用牙齒直接接觸哨根,軟顫則把嘴唇墊在牙齒和哨根之間。齒顫音常用在一個音上,這時要注意顫動輕重的均 勻。 4、指顫音 指顫音在民間也叫“指花”,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技巧。這種技巧經常用來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裡用來裝飾某些音所表現的感情時,更是多種 多樣。在演奏上,它的特點是能夠明顯地聽出兩個鄰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現。交替動作雖然很迅速,但稜角卻要非常清楚,否則就會變成吟音的效果(例如二胡揉弦的 效果),而失去顫音的特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5、小臂顫音 小臂顫音的效果聽起來和指顫音仍有所區別。它的奏法不是用手指的動作去打音孔,而是用小臂迅速的抖動去帶動手指。抖動的方向垂直於木杆,手指隨著它就反覆 按閉和開啟音孔而使發音顫動。這種顫音具有勻和密的特點,而且在時間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於富有激情的樂段,特別常見於上把音。 練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手指不要動,完全靠小臂的動作去帶動手指。 ②手指不能抬離音孔過高,只要稍稍離開一點即可。 ③手指、手腕、小臂三者要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嗩吶的定調方法 嗩吶在傳統的定調方法裡,是以使用的樂器為依據的。不論尺寸長短或木管粗細,一律以全按(把所有的音孔都按上,也就是筒音)稱為“本調”。這是所有演奏嗩吶的同志所共同熟悉的一種基本調名。更由於它是初學者必用的調子,所以在民間藝人的術語裡叫做“本學”。 關於這種“本調”的命名,是各地所習慣的通稱。但改用其他調子的時候,在各地流行的名稱就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開第一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老本調”;也有的地方叫“六個服調”的。開第二音孔時,有的地方叫“小捫工調”;也有的地方叫“梅花調”的。開第三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背調”;也有的地方叫“雜凡調”的等等。 為了說明定調方法起見,以“七寸”小嗩吶為倒,它的“本調”音高相當於鍵盤樂器的中央“C”即“1“。那麼,它的音階排列為“1 2 5 4 5 6 7 1 2”,然後,以這個音階的1234567七十音為“CDEFGAB”七調的調名,就得出了“1=e,1=D、i=E、1:F,1:G、1:A、1=B”各調的音位指法。
吹奏嗩吶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因此,拿捏嗩吶的吹奏氣息,也成了一門學問。演奏嗩吶往往比較費氣,音越高耗的氣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來,不能無間歇地長時間表演,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吹起嗩吶來,互相比著較勁的就是持久的耐力。"迴圈換氣法"是最常見的演奏方法,這樣的吹奏能使得氣息總是飽滿不息,可以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 嗩吶演奏的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樂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說“氣足音滿”,這就是說足夠的氣息是“音滿”的基礎。 比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氣時,小腹向裡收縮,胸部的肋骨向外擴張;吸氣時,不是像平時只用肺部的呼吸那樣動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動作來控制呼氣的急緩,對這種腹部動作的感覺平時很少去注意,例如在很疲勞時需要大喘一口氣,這種呼吸中就有腹部的動作;又如在咳嗽時也有著腹部的動作。還可以試一試將一根蠟燭放在較遠的地方並吸足一口氣有力地區吹滅,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腹部的動作更大,並體會到由於有了它才使吸氣量比平常呼吸時增大了許多,在呼氣時氣息也更為有力,當然,吹奏嗩吶和吹火不完全一樣,因為吹嗩吶一般是吸氣要快、要多;而突起時卻要慢、要少,要講究利用腹部動作去控制氣息,使它符合演奏樂曲的需要,這和吹火時將一口氣猛地呼盡是不一樣的,但是在胸和腹的動作互相配合起來進行呼吸著一點上則是相同的。 練習呼吸時應注意三點: 1、 呼吸時,全身與呼吸無關的部分都要放鬆。氣息要控制好,根據需要使用氣量,一般說,吸氣要多要快;吐氣要少要慢。 2、 要保持呼氣與吸氣的連貫性,不要等第一口氣完全呼完後才開始吸第二口氣,而應該在第一口氣未完全呼盡之前就開始吸第二口氣,這樣才能連貫不斷地進行下去。 3、 一般情況都是用鼻子吸氣,只有在搶氣或者用鼻子吸氣還不夠用時,才用口、鼻同時吸氣。 演奏技巧 1、 迴圈換氣法 迴圈換氣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續的長音時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氣用鼻,呼氣用口。鼻子吸氣時兩肋鼓起,小腹往裡收縮,使氣息向上執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壓力把氣息送到口腔內;然後根據需要量把兩腮裡的氣息逐漸往外排出,隨著吐氣,小腹肌肉也逐漸放鬆。吸進第二口氣時再重複上述同樣的過程。要注意在第一個過程最後,要不等控制在口腔裡的氣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進第二口氣,這樣才使兩個過程之間銜接得非常連貫,聽不出換氣的痕跡,很好地保持長音的持續。在初練這種呼吸法的時候,可先準備一根蘆葦和一碗水,然後將蘆葦管插在碗裡,並按照上述迴圈換氣的方法往蘆葦裡吹氣,直練到水裡能連續不斷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對了。這樣練好之後再嗩吶上進行練習,練時先吹第八孔音,然後再練習其他音。 2、 氣顫音 氣顫音是一種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氣,小腹用力支援氣息並作有彈性的收縮,使出的音產生微微的波動,其效果如絃樂上的揉弦。這種顫音可以根據樂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強弱區別。一般常用於長音,有時它的波動能表現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風格。 3、齒顫音 齒顫音也是一種吟音,在音符號“~”上加“齒”字來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邊牙齒輕輕地顫動哨根,使之發出顫動的音。這種齒顫多用於吹奏戲曲、曲藝和民間風 格濃厚的樂曲中。它可以分為硬顫和軟顫兩種:硬顫是用牙齒直接接觸哨根,軟顫則把嘴唇墊在牙齒和哨根之間。齒顫音常用在一個音上,這時要注意顫動輕重的均 勻。 4、指顫音 指顫音在民間也叫“指花”,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技巧。這種技巧經常用來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裡用來裝飾某些音所表現的感情時,更是多種 多樣。在演奏上,它的特點是能夠明顯地聽出兩個鄰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現。交替動作雖然很迅速,但稜角卻要非常清楚,否則就會變成吟音的效果(例如二胡揉弦的 效果),而失去顫音的特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5、小臂顫音 小臂顫音的效果聽起來和指顫音仍有所區別。它的奏法不是用手指的動作去打音孔,而是用小臂迅速的抖動去帶動手指。抖動的方向垂直於木杆,手指隨著它就反覆 按閉和開啟音孔而使發音顫動。這種顫音具有勻和密的特點,而且在時間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於富有激情的樂段,特別常見於上把音。 練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手指不要動,完全靠小臂的動作去帶動手指。 ②手指不能抬離音孔過高,只要稍稍離開一點即可。 ③手指、手腕、小臂三者要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嗩吶的定調方法 嗩吶在傳統的定調方法裡,是以使用的樂器為依據的。不論尺寸長短或木管粗細,一律以全按(把所有的音孔都按上,也就是筒音)稱為“本調”。這是所有演奏嗩吶的同志所共同熟悉的一種基本調名。更由於它是初學者必用的調子,所以在民間藝人的術語裡叫做“本學”。 關於這種“本調”的命名,是各地所習慣的通稱。但改用其他調子的時候,在各地流行的名稱就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開第一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老本調”;也有的地方叫“六個服調”的。開第二音孔時,有的地方叫“小捫工調”;也有的地方叫“梅花調”的。開第三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背調”;也有的地方叫“雜凡調”的等等。 為了說明定調方法起見,以“七寸”小嗩吶為倒,它的“本調”音高相當於鍵盤樂器的中央“C”即“1“。那麼,它的音階排列為“1 2 5 4 5 6 7 1 2”,然後,以這個音階的1234567七十音為“CDEFGAB”七調的調名,就得出了“1=e,1=D、i=E、1:F,1:G、1:A、1=B”各調的音位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