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器人大王

    由於自己1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有一些“跨界”的切實體會,這裡把經過和感想共享給大家,供參考。

    第一次跨界:從文科生到理工男

    我是一個文科生(本科學習外語,研究生學習管理學),畢業時懷著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景仰,以非技術崗位進入了軟體開發公司。

    進入公司後,看著攻城獅們面對著螢幕上一行行跳動的位元組,時而鍵盤翻飛,時而自言自語,時而冥思苦想,時而拍案而起……作為非技術人員,臉上是驚詫的,眼神是崇拜的,內心是羨慕的。經過多番權衡,下定決心開始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自學程式碼、理解式樣、查詢資料、模仿示範程式碼、請教同事……

    自己也算是一個可以靜下心來理解設計式樣、探索程式碼機制、不斷試錯練習的人,每天和攻城獅一起下班。下班之後,揹著沉甸甸的筆記本回到宿舍,只要有時間就用來理解式樣、死磕程式碼……陣列、物件、類、介面、封裝、繼承、多型……啃大部頭書,查英文資料,模仿示範程式碼,每天很充實。

    慢慢地,終於知道了面向物件程式設計,終於理解了Oracle資料庫,終於看懂了MVC,終於明白了J2EE架構……其中經歷了測試,經歷了程式設計,經歷了設計……慢慢地蛻變為一名理工男。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這次跨界的結果是,我能夠與攻城獅們共進退,對軟體開發本身從技術層面有了深刻的體會和感悟。與攻城獅們溝通的時候,知道他們的關注重點和思維邏輯,知道他們的憂慮和擔心,知道他們真正的苦與樂。這給此後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畢竟自己也曾經是一名攻城獅。

    第二次跨界:從工程師到諮詢師

    如上所述,畢業後一直在中日兩國從事軟體開發,包括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在多年的軟體開發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在純軟體開發公司的重大侷限:基本上只能從事IT流程中的中下游工程:比如基本設計、詳細設計,以後後續的程式設計、測試、維護,及時能接觸到需求分析,也僅僅是在已經確定了基本框架之後的需求定義。而很難接觸到源流工程(或者叫超上游工程):IT系統化計劃、IT系統化構想、IT戰略以及業務流程梳理、業務戰略甚至企業經營戰略。

    就像儒家出世之道一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需要一步一步先前走。在IT流程中,把握了中下游工程之後,還可以往上走:向需求靠攏,向業務靠攏,向戰略靠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到: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系統需求?這樣的系統能給業務帶來什麼效益?這樣的系統最終能為企業經營貢獻怎樣的價值?

    帶著這樣的探求之心,我進入了諮詢公司,並在諮詢業界摸爬滾打多年。由於諮詢公司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廣範圍的業務內容、以及高檔次的彙報物件,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也讓自己更多地去思考企業面對的各種本質性的、源流性的問題。應該說,從工程師到諮詢師的蛻變,給我在視野、閱歷、思維方式等方面帶來了質的飛躍,也給今後的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次跨界:從傳統IT到人工智慧

    變化似乎總在發生。2013年左右,在從事IT諮詢的時候,接觸到了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技術,決定投身到“人工智慧”大潮中去。為此,通讀中、美、日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調查報告,從總體上理解人工智慧的發展概況、技術領域、應用場景以及實際案例;在基礎技術領域瞭解技術的核心要素,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義理解、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路等。對於全新的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很多精力去學習和實踐。

    從一名文科生蛻變為為理工男,再由工程師成長為諮詢師,並從傳統IT領域進入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最後由打工仔轉變為創業者……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蛻變,而每一次蛻變都伴隨著更廣的視野、更新的世界,以及更大的挑戰。但是,整個過程有一個自認為非常重要的條件:不完全拋棄既往,比較充分地利用了上一階段獲得的資源和經驗。

    這裡並不是鼓動大家努力去“跨界”,因為不能利用現有資源和經驗的跨界容易成為沒有勝算的冒險,對此前的時間也是一種浪費。跨界本身不是目的,條條道路通羅馬,跨界僅僅是前往“羅馬”的一條道路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