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辦公

    明朝的爵位制度分六品八級,具體劃分方法、俸祿見下。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

    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

    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

    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

    孫輔國將軍,從二品;

    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

    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

    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

    各級俸祿: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

    明朝又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爵位制度的特點

    1、宗室功臣封爵兩體制,只授爵號食祿無封邑

    明代封爵制度分宗室與功臣外戚兩套體制,將王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離,是明代區別於以往朝代的一大特點;並且給勳爵只有爵號與食祿,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還將賜予鐵券,以示其功勳卓著,皇恩浩蕩。

    2、封爵與賜券相結合並日趨制度化

    明代統治者為鞏固政權,籠絡功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完備的封爵賜券制度。明太祖將軍功封爵與頒賜鐵券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成為明代重要的典制。隨著皇權的不斷強化,這一制度在發展歷程中有種種變化 ,但作為一種政治需要,它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意義深遠。

    3、封爵標準由軍功賜爵轉向武官難封

    明朝初期,其開國統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將封爵標準定為“非社稷軍功者不得封”,並在其法律《大明律》中明確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但到嘉靖時期,由於軍功冒濫現象嚴重和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輕武體制建成,逐漸出現了武官難封的現象,甚至有部分勳臣以武職封爵為恥。

    4、皇權支配法制,勳爵特權減少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強化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個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與專制皇權,使皇帝成為了權力的獨裁者。在明朝封爵制度中,宗室勳臣雖享有眾多特權,並且有法律的明確規定與保障。

    5、爵位與官職二者的名權日趨分離

    明代封爵制度的特點的形成原因總的可以歸納為:皇權的不斷強化與臣僚法律特權的降低;儒家君臣思想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政治局面的差異;統治者在維護統治上的策略調整;現實給予歷史教訓等。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完備的封爵制度,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影響十分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弟弟妹妹不給父母生活費,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