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記載地道戰的是《左傳》。魯裡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鄭國伐陳,“宵突陳城,遂人之”。西晉杜預為之註解道:“突,穿也。”即在夜間實地攻入陳國城門。《墨子・備穴篇》中說:“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縛柱施火,以壞吾城。"即穿地道至城門,放火把城門柱燒壞。對於此地道攻城法如何防備,《備穴》中講得很詳細。大致是,在城中建高樓,觀察敵情,發現敵人聚土築垣或水質渾濁,即知敵人在“穴土”。守方應在城內挖溝,在井中放大甕,令耳聰者聽之,聽到穴土方向,即鑿穴迎之。穴高廣各十尺(約合今六尺),穴內放一狗,狗吠即知人來…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守雙方的軍事技術已經日益純熟。
三國時,即公元198年,曹操與張繡、劉表戰於安眾(今河南南陽鎮平縣)。張、劉據險而守,曹軍前後受敵。曹操“夜鑿險為地道,悉討輻重,設奇兵”。天明,敵方以曹兵已通,全軍來追,曹操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於是,此戰後,地道之名開始出現。但這次卻並非是攻城,而是作為掩體,迷惑敵人。204年,曹操圍攻袁紹之子袁尚於鄴城(今河北臨),並築土山、挖地道,守城的審配在城內作溝塹應對,曹軍久攻不破。最後遂自毀土山、地道,作圍城之狀。後來,又決漳河水灌城始破之(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曹魏曹丕在位時,即公元223年,魏吳兩國開戰。曹真圍困吳國江陵,起土山、立樓櫓臨城。守城吳將朱然應付有方,魏軍圍攻六月,無功而返(《三國志・吳書・朱然傳)。
曹睿時,即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出大散關,突然發兵圍困魏國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守將郝昭有備,諸葛亮久攻不。於是,諸葛亮欲為“地突”(地道),郝昭於城內挖深溝橫截,蜀軍難以入城,雙方相持二十餘日,蜀軍糧盡兵退。(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南北朝時,東魏神武帝高歡率大軍圍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盼河南岸)。於城南鑿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北周大將韋孝寬則掘長塹(溝)以對其地道。今軍士屯塹內,北齊兵穿至即擒殺之。北齊又於城四面穿地二十一道,於其中施樑柱,以油灌柱,燒之,柱折城崩。孝寬隨崩處豎木柵捍之,敵不得入,一一拒之。神武軍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發疾夜通,不久即死。(《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
玉璧之戰結束後不久,高歡亦病死。隨後東魏大將侯景叛逃南朝梁武帝蕭衍處,並於公元548年發動叛亂,兵鋒直指石頭城。史載,侯景攻建康(今南京),起土山以逼城樓,守將羊侃命做地道以取其土,外山崩,壓軍極多。《梁書》卷三九《羊侃傳》。
隋末唐初,河北割據勢力竇建德率兵二十萬進攻幽州(今北京),竇軍士兵已爬上城。幽州守城將軍薛萬均與其弟萬徹率敢死土百人從地道而出,直掩竇軍之背擊之,竇軍潰敗而去《舊唐書》巻六九《薛萬徹傳》。
唐肅親時,既公元757年,安史叛將史思明率軍十萬攻太原,守將李光弼選善穿地道的鑄錢工三人鑿地道出城,叛軍在城外叫陣,李光弼派士卒從地道中拽其腳,斬於城上。從此叛軍嚇得人人走路看地。後來,叛軍造飛樓、土山攻城,光弼以地道陷之。又在叛軍營地周圓挖地道,用木支撐,詐約投降,派幾千人出域。史思明正高興時,忽然營中地陷,幾千叛軍沉沒地下,在驚慌中為唐軍所破,俘斬萬計,太原解圍。《舊唐書》巻一一O《李光弼傳》
宋太宗時,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遼國,欲收復幽雲十六州。當時宋軍正在攻打遼朝燕京(今北京),並圍城三圈,發各路軍穴地而進。遼將耶律學古悉力備禦,城得不陷。遼援軍至,大敗宋軍,是為高梁河之捷。《宋史》卷四《太宗紀一》:《遼史》卷八三《耶律學古傳》。
隨後,北宋對遼朝轉入防禦狀態,並於遼國同處河北大平原。為了防備遼朝進攻,宋軍遂在邊境上構築防禦工事。考古學家在河北永清縣城南一帶曾發現多處地道,按照當時北宋與遼朝的拉鋸地點推算,當為彼時所建。可以看到,宋軍構建的地道規模宏大壯觀,分佈點縱橫交錯,密如織網;內部結構複雜,延伸曲折。地道用巨型育磚砌成,工程浩大,前所未有。後來,考古學家根據明朝編修的《霸州志》所載,認為這或是北宋楊六郎所修的“引馬洞”。
最初記載地道戰的是《左傳》。魯裡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鄭國伐陳,“宵突陳城,遂人之”。西晉杜預為之註解道:“突,穿也。”即在夜間實地攻入陳國城門。《墨子・備穴篇》中說:“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縛柱施火,以壞吾城。"即穿地道至城門,放火把城門柱燒壞。對於此地道攻城法如何防備,《備穴》中講得很詳細。大致是,在城中建高樓,觀察敵情,發現敵人聚土築垣或水質渾濁,即知敵人在“穴土”。守方應在城內挖溝,在井中放大甕,令耳聰者聽之,聽到穴土方向,即鑿穴迎之。穴高廣各十尺(約合今六尺),穴內放一狗,狗吠即知人來…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守雙方的軍事技術已經日益純熟。
三國時,即公元198年,曹操與張繡、劉表戰於安眾(今河南南陽鎮平縣)。張、劉據險而守,曹軍前後受敵。曹操“夜鑿險為地道,悉討輻重,設奇兵”。天明,敵方以曹兵已通,全軍來追,曹操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於是,此戰後,地道之名開始出現。但這次卻並非是攻城,而是作為掩體,迷惑敵人。204年,曹操圍攻袁紹之子袁尚於鄴城(今河北臨),並築土山、挖地道,守城的審配在城內作溝塹應對,曹軍久攻不破。最後遂自毀土山、地道,作圍城之狀。後來,又決漳河水灌城始破之(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曹魏曹丕在位時,即公元223年,魏吳兩國開戰。曹真圍困吳國江陵,起土山、立樓櫓臨城。守城吳將朱然應付有方,魏軍圍攻六月,無功而返(《三國志・吳書・朱然傳)。
曹睿時,即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出大散關,突然發兵圍困魏國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守將郝昭有備,諸葛亮久攻不。於是,諸葛亮欲為“地突”(地道),郝昭於城內挖深溝橫截,蜀軍難以入城,雙方相持二十餘日,蜀軍糧盡兵退。(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南北朝時,東魏神武帝高歡率大軍圍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盼河南岸)。於城南鑿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北周大將韋孝寬則掘長塹(溝)以對其地道。今軍士屯塹內,北齊兵穿至即擒殺之。北齊又於城四面穿地二十一道,於其中施樑柱,以油灌柱,燒之,柱折城崩。孝寬隨崩處豎木柵捍之,敵不得入,一一拒之。神武軍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發疾夜通,不久即死。(《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
玉璧之戰結束後不久,高歡亦病死。隨後東魏大將侯景叛逃南朝梁武帝蕭衍處,並於公元548年發動叛亂,兵鋒直指石頭城。史載,侯景攻建康(今南京),起土山以逼城樓,守將羊侃命做地道以取其土,外山崩,壓軍極多。《梁書》卷三九《羊侃傳》。
隋末唐初,河北割據勢力竇建德率兵二十萬進攻幽州(今北京),竇軍士兵已爬上城。幽州守城將軍薛萬均與其弟萬徹率敢死土百人從地道而出,直掩竇軍之背擊之,竇軍潰敗而去《舊唐書》巻六九《薛萬徹傳》。
唐肅親時,既公元757年,安史叛將史思明率軍十萬攻太原,守將李光弼選善穿地道的鑄錢工三人鑿地道出城,叛軍在城外叫陣,李光弼派士卒從地道中拽其腳,斬於城上。從此叛軍嚇得人人走路看地。後來,叛軍造飛樓、土山攻城,光弼以地道陷之。又在叛軍營地周圓挖地道,用木支撐,詐約投降,派幾千人出域。史思明正高興時,忽然營中地陷,幾千叛軍沉沒地下,在驚慌中為唐軍所破,俘斬萬計,太原解圍。《舊唐書》巻一一O《李光弼傳》
宋太宗時,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遼國,欲收復幽雲十六州。當時宋軍正在攻打遼朝燕京(今北京),並圍城三圈,發各路軍穴地而進。遼將耶律學古悉力備禦,城得不陷。遼援軍至,大敗宋軍,是為高梁河之捷。《宋史》卷四《太宗紀一》:《遼史》卷八三《耶律學古傳》。
隨後,北宋對遼朝轉入防禦狀態,並於遼國同處河北大平原。為了防備遼朝進攻,宋軍遂在邊境上構築防禦工事。考古學家在河北永清縣城南一帶曾發現多處地道,按照當時北宋與遼朝的拉鋸地點推算,當為彼時所建。可以看到,宋軍構建的地道規模宏大壯觀,分佈點縱橫交錯,密如織網;內部結構複雜,延伸曲折。地道用巨型育磚砌成,工程浩大,前所未有。後來,考古學家根據明朝編修的《霸州志》所載,認為這或是北宋楊六郎所修的“引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