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電影頻道

    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出處: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原文:

    “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衝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譯文:這姑娘這麼沒有禮貌,居然用言語來得罪我。我說的話雖然有不中聽得地方,孩子,丈夫的話中聽,父親的話不中聽,懊悔孩子你見識短淺。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書生髮跡變泰後負心棄妻的現象,與宋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科舉制度規定,不論門第出身,只要考試中式,即可為官。這為寒士發跡提供了一條捷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書生初入仕途,需要尋找靠山,權門豪貴也需要拉攏新進以擴充勢力。聯姻便成了他們利益結合的手段。而當書生攀上高枝,拋棄糟糠之妻時,便與原來的家庭以及市民階層報恩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衝突,導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劇。

    市民大眾厭惡書生這種薄倖的行為,不惜口誅筆伐,這就是宋代民間伎藝產生大量譴責婚變作品的原因。宋代婚變故事一般都把矛頭指向書生,是因為當時他們不僅有著優渥的社會地位,而且作為知書達禮的道德傳承者,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地位和行為的反差,自然使他們成為人民大眾特別是市民階層譴責的主要目標。

    在元代,社會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生的處境,從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舉一度中斷達七十餘年,終元之世,考試製度時興時輟。

    這使許多士人失去進身之階,社會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現“九儒十丐”的說法。與此相聯絡,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悲劇作品,逐漸失去了現實的針對性。地位低下的書生,反成了同情的物件。

    所以元代戲曲裡的書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闊拘謹,儘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為被鞭撻的物件。到元代後期,人們對地位得不到改善的書生愈加憐惜,正面歌頌書生志誠的作品漸漸成為戲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記》,以同情寬恕的態度,刻劃蔡伯喈的形象,正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剛安裝的無線網沒有密碼,怎麼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