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tolds

    嘉靖帝是不是好皇帝,很明顯不是。但是至少還算稱職。雖然怠政,但能控制朝局 能重修武備 該打贏的仗至少一個都沒丟!只是有點剛愎自用+奢靡稍重 所以造成的最大問題是國庫空虛。但是這個問題在隆慶朝到萬曆基本補上了。到了崇禎繼位前,外部環境雖然有所惡化 但還沒到天下糜爛的地步。但到他死的時候 天下惡化成了啥樣 大家也都知道。

    而且 最重要的是 排除掉那些客觀原因 大明亡的根子 其實是在制度上 而這根子在大明建立之初就埋下了 不論是軍事制度 財政制度 經濟制度 還是政治及權利的組成分配 到了中晚期無一不是掣肘著國家民族的發展。所以 如果沒有一個敢下大決心改革的人領導 誰在上面坐那龍椅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崇禎在感嘆命不好的同時 也確實做了很多蠢事加速了滅亡的過程。

    所以 我的結論是 換個人來 也避免不了滅亡的結果 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如果不像崇禎那麼折騰 也許會晚亡幾年 甚至到下一屆!除非這個皇帝很有魄力和決心 且能認識到國家的問題所在 大力進行改革 廣開財源 加強武備 改革財政 甚至打破既有士紳地主階級利益集團的權利 當然 這個基本是不可能的 畢竟老祖宗他老人家是規定了皇帝是不能出宮的。所以 退一步講 要這時候能出一個皇帝不怎麼作為 時不時上上朝 沒事兒躲後宮玩玩女人 重要的是 這時候要能有一個不屬於既有利益集團且有能力 有魄力願意改革的重臣來當首輔 也是不錯的選擇。可大明又能出幾個張居正呢?!

  • 2 # 米南德王問道

    按照明末的情形,就算主政的不是崇禎皇帝,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一個人只是整個系統的一部分,更換一個人能起到的作用,對於全域性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很多人認為,崇禎的剛愎自用和脾氣古怪,在很多時候都影響了決策的正確性。反過來也加速了對王朝衰敗體制的折騰。例如先縱容袁崇煥,接著又把袁崇煥犧牲掉。經常在不利的局面下,強行對抗而不會用示弱手段......等等等。

    但很少有人會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的整體情況是否是刺激崇禎做出如此反應的直接原因。換言之,究竟是一個的稟賦在發揮全域性作用,還是整體因素在左右人的結局。

    其實看下崇禎所處的位置,就不難發現換個人也不會有更好結果。因為明朝的整個國家機構,已經在當時處於嚴重的崩壞與分裂之中。崇禎的暴虐性格,刺激了大臣對他的進一步期滿和哄騙。但這種欺上瞞下的情況,並不是因為崇禎的個人因素而誕生的。崇禎的脾氣甚至是因為得不到正確的對待,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才便的更為強烈。

    其次,從後來南明的程序就不難發現,整個王朝的四方領地都在實際上處於分裂狀態。李自成與張獻忠勢力在中原、關中、寧夏、巴蜀四個地方的迅速擴張,已經結束了明朝對於很多地方的控制力。西南土司,東南的封疆大吏,乃至江淮流域到山東各地的地方軍頭,全部都表現出脫離控制的樣子。崇禎不可能在有外患的情況下,靠一己之力去彈壓這些地方主義者。這也加速了他的性格暴虐化。

    最後,明朝的軍事力量在當時也基本已經崩壞。可以用於作戰的部隊,僅僅是那些分佈在北方防線一路的駐軍。餘下的兵馬連對付農民軍都開始表現吃力,不能指望他們能在抵禦外患方面有更大功效。各地原本用各種手段培養或籌集的精銳,都已經在對清軍的戰鬥中,折損殆盡。這對於崇禎這樣的主戰派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現實。

    正是這些基本因素交織一起,決定了明末的亂局,也決定了崇禎的最後命運。明朝長期自我愚化的教育和道德綁架,也嚴重限制了崇禎的選擇可行性。崇禎的陪葬,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事情。

  • 3 # 使用者60288149475

    基本上責任崇禎要佔個8層吧,我是不信什麼萬曆怠政,怠政能打贏3大徵,同時國庫充盈,國家穩定?我看多半是找關鍵人物私下開小會商量了,而不是整天和一群只會口炮的東林黨開大會,崇禎就是開大會開的自己都找不到北了,被一群所謂清流站在道德制高點一通忽悠。。天啟交給崇禎時遼東戰勢向好,國內穩定,沒幾年就被崇禎搞得前線風雨飄搖,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明屎是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編的,所以不聽東林忽悠的基本評價很低,崇禎這種奇葩必須是千古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環比”是什麼概念?與“同比”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