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育種原理
(一)育種目標的確定 育種目標(breeding objective )從廣義上講是使養豬生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可見育種目標強調了三點:①育種的最終目標在生產群實現;②目標的制定是以未來可預見的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為基礎;③目標的著眼點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值。因此,原則上凡是對養豬生產有經濟意義的生產性狀或與生產性狀有關的次級性狀(Secondary trait)都應包括在育種目標中。另外,育種目標應該立足於長遠的考慮,並且在育種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要隨著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修訂育種目標。
由於將育種目標確定在經濟效益基礎之上,因此, 要用經濟評估的方法確定數量化的育種目標,即用綜合育種值(total breedingva1ue)來表達數量化的育種目標。綜合育種值是一個線性函式,它應包含對養豬生產獲利性起作用的生產性狀與次級性狀,並根據各性狀的經濟重要性分別給予加權。
AT =∑AiWi 式中AT為綜合育種值,Ai為性狀i的育種值,Wi為性狀i的經濟加權係數,即經濟重要對於數量化的育種目標需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選擇作為育種目標的生產性狀(目標性狀);二是確定目標性狀的經濟加權值。
目前在瘦肉型豬的育種中,父系豬種一般只考慮生產生狀(日增重、飼料轉化率、瘦肉率等)以及肉質性狀(肌內脂肪含量、肉質指數等),而不把繁殖性狀包括在內;對於母系豬種繁殖性狀(總產仔數)和上述生產性狀包括在育種目標中,但不含肉質性狀。
豬群育種
計算目標性狀的經濟加權係數的方法有:差額法、生產函式法、迴歸法、單個場的最最佳化法和區域平衡最最佳化法等。其中差額法簡單實用,經濟加權係數(這裡可以理解為邊際效益)等於邊際產出減邊際投入。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遺傳效應 獲得遺傳進展的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利用純種群內的遺傳變異,二是利用不同種群間的遺傳變異。
1.利用加性遺傳效應 即選擇。基因的加性效應值就是性狀的育種值,
在基因的傳遞過程中,加性效應是相對穩定的。種豬遺傳改良的中心任務,就是透過選擇來提高性狀的育種值,獲得遺傳進展。
選擇獲得遺傳進展有三個基本條件:①性狀有變異,即群內個體間的性狀值差異。對遺傳力相同或相近的性狀來說,群內變異越大,獲得的選擇反應也越大。②變異是可以遺傳的,如果性狀表型值的變異僅僅是由環境因素造成,而與遺傳因素無關,那麼選擇也不會產生作用。反之,表型變異中加性遺傳效應所佔比例越大,即遺傳力越高,則選擇反應也就越大。同時,選擇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用表型值估計育種值的準確性,這裡選擇方法在育種中起關鍵作用。③變異是可以度量的,選擇必須建立在準確度量性狀值的基礎上。對於一些確有遺傳變異但無法直接度量或度量後造成個體死亡的性狀(如胴體性狀),是不能進行直接選擇的,但可以透過一些相關性狀作間接選擇。
總之,選擇以消耗群內的加性遺傳方差為代價,使群體的育種值及表型值得以提高。在閉鎖群內長期選擇,將會使群內加性方差逐漸減少,遺傳改良速度減慢。如果能適時引入一些外源基因,就能在不影響群體均值的前提下,增大群內加性方差,為選擇提供素材。豬的育種實踐證明,透過選擇來充分利用性狀的加性效應,是瘦肉型豬種主要生產效能持續改良的主要手段。
2.利用非加性遺傳效應 即雜交。在構成表型值的效應中,除了加性效應外, 還有非加性效應——顯性(包括超顯性)效應和上位效應。顯性效應是相同座位不同等位基因間的效應,上位效應是不同座位基因間的互作效應。
顯性效應對產仔數這一低遺傳力性狀具有重要影響,而對於高遺傳力性狀(如胴體組成性狀)影響甚微。研究表明,顯性效應是構成雜種優勢的主要因素。上位效應也與雜種優勢的大小有密切關係,但其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要比顯性效應差。繁殖性狀的非加性效應顯著,可以獲得明顯的雜種優勢。因此,透過雜交生產商品豬已成為現代育種的基本方法。
豬的育種工作應當一方面提高純種的生產效能(加性效應),另一方面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雜種優勢,即非加性效應。提高非加性效應的方法有兩個:①配合力測定,常見方法,即在純種選擇的基礎上,透過配合力測定來篩選生產效能最好的雜交配套組合,育種及生產實踐證實,在現代瘦肉型豬種中,長大(長白豬♂*大白豬♀) 以及杜長大(杜洛克♂*長大♀)是最佳的雜交配套組合。
②透過正反交重複選擇(MRRS),在純種內同時提高純種的育種值和雜種傳勢。該方法將在以後章節詳細介紹。
(三)平衡育種 豬的生產性狀眾多,性狀間存在著不同的表型和遺傳相關,
當透過選擇使某一性狀發生變化時,其它一些性狀可能發生相關反應,其變化量的大小取決於性狀的遺傳力和性狀間的遺傳相關等。
答:育種原理
(一)育種目標的確定 育種目標(breeding objective )從廣義上講是使養豬生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可見育種目標強調了三點:①育種的最終目標在生產群實現;②目標的制定是以未來可預見的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為基礎;③目標的著眼點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值。因此,原則上凡是對養豬生產有經濟意義的生產性狀或與生產性狀有關的次級性狀(Secondary trait)都應包括在育種目標中。另外,育種目標應該立足於長遠的考慮,並且在育種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要隨著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修訂育種目標。
由於將育種目標確定在經濟效益基礎之上,因此, 要用經濟評估的方法確定數量化的育種目標,即用綜合育種值(total breedingva1ue)來表達數量化的育種目標。綜合育種值是一個線性函式,它應包含對養豬生產獲利性起作用的生產性狀與次級性狀,並根據各性狀的經濟重要性分別給予加權。
AT =∑AiWi 式中AT為綜合育種值,Ai為性狀i的育種值,Wi為性狀i的經濟加權係數,即經濟重要對於數量化的育種目標需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選擇作為育種目標的生產性狀(目標性狀);二是確定目標性狀的經濟加權值。
目前在瘦肉型豬的育種中,父系豬種一般只考慮生產生狀(日增重、飼料轉化率、瘦肉率等)以及肉質性狀(肌內脂肪含量、肉質指數等),而不把繁殖性狀包括在內;對於母系豬種繁殖性狀(總產仔數)和上述生產性狀包括在育種目標中,但不含肉質性狀。
豬群育種
計算目標性狀的經濟加權係數的方法有:差額法、生產函式法、迴歸法、單個場的最最佳化法和區域平衡最最佳化法等。其中差額法簡單實用,經濟加權係數(這裡可以理解為邊際效益)等於邊際產出減邊際投入。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遺傳效應 獲得遺傳進展的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利用純種群內的遺傳變異,二是利用不同種群間的遺傳變異。
1.利用加性遺傳效應 即選擇。基因的加性效應值就是性狀的育種值,
在基因的傳遞過程中,加性效應是相對穩定的。種豬遺傳改良的中心任務,就是透過選擇來提高性狀的育種值,獲得遺傳進展。
選擇獲得遺傳進展有三個基本條件:①性狀有變異,即群內個體間的性狀值差異。對遺傳力相同或相近的性狀來說,群內變異越大,獲得的選擇反應也越大。②變異是可以遺傳的,如果性狀表型值的變異僅僅是由環境因素造成,而與遺傳因素無關,那麼選擇也不會產生作用。反之,表型變異中加性遺傳效應所佔比例越大,即遺傳力越高,則選擇反應也就越大。同時,選擇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用表型值估計育種值的準確性,這裡選擇方法在育種中起關鍵作用。③變異是可以度量的,選擇必須建立在準確度量性狀值的基礎上。對於一些確有遺傳變異但無法直接度量或度量後造成個體死亡的性狀(如胴體性狀),是不能進行直接選擇的,但可以透過一些相關性狀作間接選擇。
總之,選擇以消耗群內的加性遺傳方差為代價,使群體的育種值及表型值得以提高。在閉鎖群內長期選擇,將會使群內加性方差逐漸減少,遺傳改良速度減慢。如果能適時引入一些外源基因,就能在不影響群體均值的前提下,增大群內加性方差,為選擇提供素材。豬的育種實踐證明,透過選擇來充分利用性狀的加性效應,是瘦肉型豬種主要生產效能持續改良的主要手段。
2.利用非加性遺傳效應 即雜交。在構成表型值的效應中,除了加性效應外, 還有非加性效應——顯性(包括超顯性)效應和上位效應。顯性效應是相同座位不同等位基因間的效應,上位效應是不同座位基因間的互作效應。
顯性效應對產仔數這一低遺傳力性狀具有重要影響,而對於高遺傳力性狀(如胴體組成性狀)影響甚微。研究表明,顯性效應是構成雜種優勢的主要因素。上位效應也與雜種優勢的大小有密切關係,但其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要比顯性效應差。繁殖性狀的非加性效應顯著,可以獲得明顯的雜種優勢。因此,透過雜交生產商品豬已成為現代育種的基本方法。
豬的育種工作應當一方面提高純種的生產效能(加性效應),另一方面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雜種優勢,即非加性效應。提高非加性效應的方法有兩個:①配合力測定,常見方法,即在純種選擇的基礎上,透過配合力測定來篩選生產效能最好的雜交配套組合,育種及生產實踐證實,在現代瘦肉型豬種中,長大(長白豬♂*大白豬♀) 以及杜長大(杜洛克♂*長大♀)是最佳的雜交配套組合。
②透過正反交重複選擇(MRRS),在純種內同時提高純種的育種值和雜種傳勢。該方法將在以後章節詳細介紹。
(三)平衡育種 豬的生產性狀眾多,性狀間存在著不同的表型和遺傳相關,
當透過選擇使某一性狀發生變化時,其它一些性狀可能發生相關反應,其變化量的大小取決於性狀的遺傳力和性狀間的遺傳相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