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林帥哥

    【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三國時代各個政治集團的矛盾和鬥爭,記述了他們從割據、混戰到吞併、統一的過程。是中國一部流傳久遠的古典文學名著,它真實地描繪了三國時期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從各個方面記述了當時的國家大事。

    【三國演義】與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絡,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的故事,有的照搬歷史,稍加增減;有的移花接木,重新安排,有的兩事捏合,再添新意,有的採用傳說,並作充實……總而言之,力求真實與生動。

  • 2 # 標準的70後

    《三國演義》歷史長篇小說,是三分史實,七分虛構。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相傳是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文學才能不錯,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楷模。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三國演義》是清朝康熙年代,毛宗崗做了修改的版本。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主要描寫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董卓、袁紹之間的鬥爭,由此產生魏、蜀、吳三國,最後由司馬家族的晉朝統一中國的歷史故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寄託了明君賢相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痛苦,渴望天下安定統一的願望。

    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自問世以來,受到華人民的喜歡。曹操的狡詐陰險,劉備的虛偽忠厚,孫權的精明能幹,諸葛亮的近妖智慧,都個性鮮明。作者盛讚劉備、關羽、張飛的兄弟情義,關羽的忠勇。也鞭撻了曹操的陰險狡詐,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醜惡嘴臉。

    《三國演義》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久分必合,揭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規律。興旺誰能定,盛衰豈無憑?作者虛構了很多歷史人物,歷史史實,讓人誤以為真。只有演義二字能夠反映這是一部歷史長篇小說,而非真實的史冊。這種小說,顯然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學創作,是華人民的精神食糧。

  • 3 # 漁岸踏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經過文學加工提升創作出來的。說白了,就是作者在編故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出入還是很多的。關於諸葛亮的描述,就有很多不同點。比如,借東風,三顧茅廬等。還有赤壁大戰之後,說曹操兵敗走華容道遇到關羽,這都是小說家言。

  • 4 # 汐水柔情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寫的一篇文學著作,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根據史書《三國志》以及其他三國史書和野史,再加上文學修飾,才成就了《三國演義》這本文學鉅著。

    後人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七分真,三分虛”,對於這句話是這樣的理解,《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同時他也是三國曆史,因為他大致符合三國曆史,所以很多人願意看《三國演義》來了解三國這段歷史。雖然裡面有些虛構成分,但是大體符合歷史走向。

    所謂“七分真” 他說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從一開始漢末天下大亂,到三國結束,整體的歷史發展趨勢沒有改變,三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的戰場格局沒有改變,在歷史上具有決定性的戰爭沒有改變,所以說《三國演義》在整體的三國曆史整體結構上是符合歷史,所以才會有七分真這一說法。

    所謂“三分虛” 他指的是《三國演義》中存在一些虛構的事蹟,但是這些事蹟改變不了歷史的基本格局,這是因為文學色彩的需要,如果小說不加文學修飾,就如同《三國志》又有多少人去看呢?《三國演義》既然是一本歷史小說,他既要符合歷史,又要加一些文學修飾,所以羅貫中在裡面加入了很多野史,裡面的任何事蹟都是民間傳說,有根據,並非是羅貫中自己寫,而這些不符合歷史的事蹟,都是因為民間崇拜某人所虛構出來的事蹟。

    羅貫中為什麼要寫這本《三國演義》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崇拜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在民間的知名度非常之高,所謂的空城計、借東風、火燒上方谷、火燒博望坡等就是民間因為崇拜諸葛亮而流傳的故事,但是他不一定真是存在,所以羅貫中利用這些民間傳說,將諸葛亮在演義中描繪的近乎完美,人稱智絕,同時也將關羽稱為義絕,曹操稱為奸絕。

    對於《三國演義》雖然人們常說是小說,不是正史,說裡面很多虛構的情節,但是卻搞不懂,為什麼很多學者去研究《三國演義》可以說研究《三國演義》的人,比研究《三國志》的人還要多,更多的是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實無論是正史也罷,還是演義也罷,我們看的是前人的故事,學習的是前人的智慧,而不是在這裡討論他的真假,就算演義中“空城計”是假,你知道了又如何?又能改變什麼,你能改變人們不看三國麼?我們學習的不應該是空城計是否真假,而是應該學習空城計的智慧,對於歷史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應該吸收好的智慧,如果你不是歷史學者,就不要耗費精力去研究這些真真假假,因為得到結果的你,也不能改變什麼,也沒有什麼好處,他只不過是個故事,既然是故事,劉有真也有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霸狼都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