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也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羅貫中,名本,表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浙江錢塘)。他生於元代末年,逝於明朝初年。他聰明機智,富有謀略,胸懷天下,並有一定軍事才能、政治鬥爭經驗。據說,羅貫中曾作過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生活的元末明初,社會動盪不安,人民顛沛流離,他過著避無定所的日子,四處漂泊。在義軍領袖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以後,羅貫中就退而從事歷史小說的創作,《三國演義》是他的代表作。早在晉代和南北朝時期,民間就廣泛流傳三國的故事。唐宋時,有許多藝人表演說唱三國故事。元代,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臺,今存最早的一部元代刊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已初具《三國演義》的規模。書中有大量的不同於正史的附會與傳說,這一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文筆粗糙,敘事簡略。正是在這些民間作品、傳說、戲曲的基礎之上,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利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他本人豐富的鬥爭經驗,寫成了這部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間共97年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書的開篇寫東漢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昏庸,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以張角為首的黃巾大起義。其次寫大小軍閥對農民起義軍的鎮壓,董卓的兇殘暴戾以及十七鎮諸侯聯合聲討董卓。董卓敗亡之後,曹操權勢日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穩固了北方之後,進兵江南,準備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魏、蜀、吳三國鼎立對峙,相互爭鬥。最後西晉代魏,消滅蜀、吳,三國盡歸司馬氏,長期的分裂局面結束,中國復歸統一。在此書中,羅南中透過對三國紛爭離合的故事情節描寫,刻劃了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特徵的典型人物。有人讚譽他塑造人物有三絕,即曹操奸絕,劉備義絕,諸葛亮智絕。作者從正統觀念出發,表明了擁劉反曹的思想趨向,故而,他將劉備描寫成寬厚仁愛,堅守信義的典型。劉備初作安喜縣尉時,就“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在新野,老百姓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對賢士推心置腹,受人敬仰。比如,他初見趙雲之時,就起敬愛之心。在長坂坡,張飛等人都懷疑趙雲去投奔曹操了,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對待諸葛亮,他的始終敬愛信任,更是人所共知的,從三顧茅廬到臨終時的白帝城託孤,無不體現他對諸葛亮的由衷信賴。曹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在殺呂伯奢全家時說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的為人準則。《三國演義》中奸雄曹操殘酷、詭詐的性格與劉備的寬厚、忠義形成鮮明對比。曹操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大殺百姓,還掘墓鞭屍。他為了追查在許都縱火的耿紀的餘黨,用訛詐的卑鄙手段將300多人盡行斬殺。再如,他痛恨禰衡,卻借黃祖之手殺之;忌恨楊修,卻加之以擾亂軍心的死罪。他生性陰險、殘忍、善疑,為防範行刺而“夢中殺人”,所有的行為,都體現了他那一代奸雄的本性。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一書中光彩四溢的人物。這位手持羽扇,溫文爾雅的書生,不同於那些“笑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文人,他神機妙算,具有驚人的智慧和絕世的才華。對政治、軍事、外交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對天下大事瞭如指掌。初出隆中,就向劉備提出據蜀、聯吳、抗魏的長遠戰略思想。赤壁之戰,他有膽有識,孤身來到吳國,舌戰群儒,終於爭取到強有力的同盟。他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了天下大業,“鞠躬盡卒,死而後已”。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典型,是忠貞和聰明智慧的象徵。《三國演義》在重要戰役和戰爭場面的描寫上極富特色。官渡之戰、夷陵之戰、赤壁之戰等都非常精彩。《三國志》中有關赤壁之戰的文字甚為簡略,不過寥寥數語。但到羅貫中筆下,則用八個回目,四萬字左右的篇幅將這一戰役渲染得波瀾壯闊、淋漓盡致。從決策階段的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周瑜聯合抗魏,到備戰階段,周瑜分析曹操派人詐降均被周瑜識破並加以利用,而諸般妙計都不出孔明的意料。最後寫火燒赤壁的場面,硝煙瀰漫,刀光劍影,一片火海,場面壯觀,情節緊張,驚心動魄,扣人心絃。這種磅礴氣勢充分顯示了羅貫中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寫作技巧。《三國演義》對後世的影響是驚人的。它的出現,標誌著歷史小說的輝煌成就。從此,歷史小說大量興起,層出不窮。在戲曲中,也由此出現大批三國劇目,歷代盛演不衰,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書中的奇謀妙計,戰略戰策,對後世的農民起義產生很大的啟發,張獻忠、李自成及洪秀全等人皆從中得到不少啟示。這部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小說,體現了作者羅貫中高度的智慧、驚人的才華及獨具的匠心。羅貫中和他的《三國演義》將永遠流傳在世間,魅力永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的詩句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