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瑞onlyyou

    一個偉大帝國的滅亡,都是先從帝國內部開始崩塌。用這句話來總結孫吳的滅亡再合適不過了。

    當蜀漢滅亡之時,孫吳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內鬥。孫權一死,繼任者年幼,朝政和軍政被權臣把持。而後,你殺我,我殺你。小皇帝剛剛成年,結果又被廢除,權臣孫綝扶植新皇帝孫休上臺。孫綝的兄弟們幾乎把持了所有軍政大權。幾年後,孫綝死了,孫休終於擺脫控制,孫休也有滿腔抱負,想改革弊政,但問題是,積弊已久,改革困難重重。

    所以,當蜀漢被滅時,孫吳那邊內部正忙著爭權奪利,幾個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都被武人胡亂殺掉,而皇帝成了武人手中牽線的木偶,孫吳被滅,只是早晚的事。 歷史經驗早就證明,內不能團結一致,只顧爭權奪利,同仇敵愾,外自然不能聯蜀抗魏。 權臣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麼?我想也都懂,但重要的是,私心戰勝了理智,私慾超越了一切,結果只能接受亡國的命運吧。 當然,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說法,中國自古以來多數政權都是從北方統一中國,因為北方條件相對艱苦,而南方生活相對輕鬆,優越,生存壓力小,自然不思進取,容易偏安一隅,得過且過。

  • 2 # 畫素說

    其實孫吳又怎麼會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蜀漢滅亡前孫吳由盡力去救蜀漢的,只是蜀漢亡的太快了,最後孫吳的援軍反而變成了分一杯羹的入侵者。

    據《三國志·三嗣主傳》記載: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

    翻譯成我們白話文大概意思是:蜀國向孫吳求救,孫吳派遣丁奉出壽春“圍魏救趙”,又派留平前往荊州商議從永安入川,另外派丁封、孫異從漢水入漢中救援。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孫吳是盡了全力,孫吳動用了可以動用的全部力量,用所有的可能去救援蜀漢,以最大的可能去減輕蜀漢的壓力。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

    既然蜀漢政權已經滅亡,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開始瓦解了,那次此時擺在孫吳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是、退兵回吳,加緊吳國的城防建設抗擊曹魏;

    二是、趁蜀國還未被全面吞併之時,或攻打或接收蜀地,分一杯羹增強自己的實力,做到未來可以和曹魏相抗衡。

    雖然第二條看起來有趁火打劫的感覺,但是此時的蜀國國君劉禪依然投降曹魏,原本屬於兩家的同盟關係自然解除,孫吳出於國家利益考慮,自然是不可能選擇退兵回吳的。自是這樣苦了蜀漢的百姓們,他們心裡不願意降魏加上孫吳一同進犯,原本勢單力薄的蜀漢守軍更是力不從心了。

    習鑿齒的《襄陽記》記載了這件事:“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就要,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吾寧能為吳降虜乎!’於是繕甲完聚,吿誓將士,厲以節義,莫不用命。吳聞鍾﹑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

    雖然孫吳出於國家利益考慮,想要佔據蜀地有利位置,為未來對抗曹魏儲蓄積力,可惜西進想要分一杯羹的孫吳軍對卻被羅憲抵擋在城門之外。可憐的孫吳不惜撕破盟約想著分一杯羹,最後卻什麼也得不到,還落得一個趁火打劫的壞名聲。

  • 3 # 東方評史

    在整個的三國時代,單憑魏國一己之力完全可以同時頂住吳蜀兩國的進攻,從整體實力來說魏國當屬最強的。

    而且到了後期,這種實力上的懸殊愈發明顯,北部的魏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南部的吳蜀兩國實力則是每況愈下。

    自從赤壁之戰開始,孫吳和劉漢集團便結成了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聯盟形式,雖說因為荊州的問題上,兩個集團曾經大打出手,但很快就相逢一笑泯恩仇,意識到兩個國家只有聯合才能生存下去。

    吳蜀兩國雖說在對魏用兵上是一致的,但真正同魏國發生激烈軍事衝突的國家是蜀國,吳國基本上是起了一個輔助的作用,真正擔綱北伐的是蜀國。

    雖說在三個國家之內都曾發生過內訌和軍事政變的事情,但是魏國的司馬氏集團很快就以強勢的行動控制住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所以本質上沒有發生大的動搖。

    而與此同時東吳國內也沒消停,先是諸葛恪專權,孫峻設計殺了諸葛恪,而後孫峻、孫綝兄弟又在朝中專橫跋扈。

    蜀國的姜維比較忠勇,但被魏國的鄧艾使用了反間計,被黃皓所陷害,姜維為了避禍只好去了沓中地區開荒屯田。

    同是在三個國家發生了內亂,但魏國很快就控制住了局勢。

    當吳蜀兩國正亂的不可開交時,北部的魏國卻終於迎來了伐蜀的最好時機。

    公元2633年7月,魏國分大軍兩路,一路由鍾會率領率大軍二十萬殺奔漢中,另一路有鄧艾率領偷渡陰平關直下成都。

    在兩路大軍的夾擊之下,姜維和蜀軍首尾難顧最終敗亡。

    那麼在魏國兩路大軍伐蜀之時,東邊的吳國在幹什麼?他們難道就不懂的唇亡齒寒的道理?

    對不起,他們不是不懂,而是此時此刻內部正因孫峻和諸葛恪之事的後遺症尚未完全平復,他們那裡顧得上援助蜀國!

    而且即便是出兵蜀國,也不見得濟事,一來是到了三國的後期吳蜀兩國沒有出現軍事人才,二來魏國的人才卻是源源不斷的出現。

    就算是吳國派兵到了蜀國,就憑鄧艾和鍾會的軍事才能,吳國將領哪裡會是對手?

    雖說吳蜀兩國有著軍事上的同盟關係,但平時都是各打各的,很難形成軍事上的協調和一致。

    所以這樣一來,吳國除了眼睜睜的看著蜀國滅亡之外別無他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太自律了的話好不好,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