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諺語:“一個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或者:“一個人的佳餚常為另一人的毒藥。”
A person"s food,is another man"s poison。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飲鴆止渴: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宋 釋玿《頌古三十一首》:有主有賓,有禮有樂。得失是非,如何摸索。才摸索,無上醍醐成毒藥。君不見人鵬展翼蓋十洲,投窗之物空啾啾。
宋 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梵志翻著襪,是人皆道錯。寧可刺你眼,不可癮我腳。莫莫,醍醐上味,翻成毒藥。
名醫李時珍《仙家酒》:“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枯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餘,返老還童天地久。”
自東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禮·天官·酒正》篇記載了古時釀酒業,對酒澄清的程度分為五個等級的細節:“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漢末學者鄭玄謂“醴以上尤濁,盎以下差清。” 西漢時戴得、戴聖叔侄整理孔子門徒的後代所留下的言論《禮記·禮運》裡也有記載:“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為紅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區還有這樣紅色的米酒,味甘、有後勁。 可資佐證的還有:《孔子家語》卷一《問禮第六》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卷五註疏《天官冢宰》五齊;鄭玄《毛詩正義》卷六注《蟋蟀》篇;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十六宗廟考六;明李之藻《頖宮禮樂疏》卷三《五齊三酒詁》;清朝應捴謙《禮樂彙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等。 可見“醍”字的本意與乳與乳製品無關;還有現代學者進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製作馬乳酒的術語“阿刺吉”與乳與乳製品也無關,但與“醍”卻同源。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個意思,作為一種藥物,則更早地出現在南北朝時的許多古籍裡。例如北齊中書令魏收編的《魏書》列傳第九十《西域》裡面說到“悅般國”的人:“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悅般國”人特別在意毛髮的清潔,用醍醐美髮。
《北史》卷五十五列傳四十一《慕容紹宗傳》記紹宗的兒子慕容三藏:“又畜產繁滋,獲醍醐奉獻,賚物百段。”
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盤經·聖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盤,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 清 金農《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比喻美酒。 唐 白居易《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明 徐復祚《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郭沫若《蜀道奇》詩:“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英國諺語:“一個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或者:“一個人的佳餚常為另一人的毒藥。”
A person"s food,is another man"s poison。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飲鴆止渴: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宋 釋玿《頌古三十一首》:有主有賓,有禮有樂。得失是非,如何摸索。才摸索,無上醍醐成毒藥。君不見人鵬展翼蓋十洲,投窗之物空啾啾。
宋 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梵志翻著襪,是人皆道錯。寧可刺你眼,不可癮我腳。莫莫,醍醐上味,翻成毒藥。
名醫李時珍《仙家酒》:“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枯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餘,返老還童天地久。”
自東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禮·天官·酒正》篇記載了古時釀酒業,對酒澄清的程度分為五個等級的細節:“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漢末學者鄭玄謂“醴以上尤濁,盎以下差清。” 西漢時戴得、戴聖叔侄整理孔子門徒的後代所留下的言論《禮記·禮運》裡也有記載:“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為紅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區還有這樣紅色的米酒,味甘、有後勁。 可資佐證的還有:《孔子家語》卷一《問禮第六》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卷五註疏《天官冢宰》五齊;鄭玄《毛詩正義》卷六注《蟋蟀》篇;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十六宗廟考六;明李之藻《頖宮禮樂疏》卷三《五齊三酒詁》;清朝應捴謙《禮樂彙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等。 可見“醍”字的本意與乳與乳製品無關;還有現代學者進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製作馬乳酒的術語“阿刺吉”與乳與乳製品也無關,但與“醍”卻同源。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個意思,作為一種藥物,則更早地出現在南北朝時的許多古籍裡。例如北齊中書令魏收編的《魏書》列傳第九十《西域》裡面說到“悅般國”的人:“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悅般國”人特別在意毛髮的清潔,用醍醐美髮。
《北史》卷五十五列傳四十一《慕容紹宗傳》記紹宗的兒子慕容三藏:“又畜產繁滋,獲醍醐奉獻,賚物百段。”
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盤經·聖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盤,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 清 金農《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比喻美酒。 唐 白居易《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明 徐復祚《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郭沫若《蜀道奇》詩:“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