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 德國的一個意外發現, 掀起了百年爭論的序幕。這個也是古生物學史上爭論得最久, 最令人驚異的題材: 恐龍是否已經滅絕, 它們會否“假滅絕”, 化身成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逃過一劫?這個至今仍是焦點討論的話題, 源於一個震撼世界的發現。
142年前, 德國巴伐利亞省倫的侏羅紀晚期石灰岩層中發現了一具最古老的有羽恐龍化石, 無論骨骼還是羽毛的痕跡, 都完好地儲存在一塊岩石上。它被命名為始祖鳥, 意思時遠古的翅膀; 始祖鳥並不屬於其他任何可分類的恐龍, 於是考古學家把它獨立成一個分類。由於它的骨架構造與盜龍類(Raptors)十分相似, 考古學家也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它是恐龍。爭論焦點在於羽毛, 這點十分重要, 因為在地球歷史中, 只有鳥類有羽毛。如果恐龍也有羽毛, 則能夠證明恐龍和鳥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甚至能夠解答到恐龍是否已經完全滅絕這個問題。始祖鳥生活在侏羅紀晚期, 體形只有普通雀鳥的大小, 但比較現時的鳥類, 它的形態比較原始; 化石上可見它仍然保留很長的腿和尾椎骨。口部沒有喙, 但有恐龍般的牙齒; 翅膀的前端有盜龍類的爪。而此之後, 開始有證據證明在恐龍時代結束之前, 鳥類已經出現。直至今天, 發現第一隻始祖鳥的地方--德國的巴伐利亞省倫已經出土了不只一隻的始祖鳥。始祖鳥在解剖學上並未能夠做到完全符合鳥類的要求, 但它的羽毛跟今天的鳥已經分別不大; 它應該不能夠憑自己飛起, 而且長長的尾巴對飛行來說可以說是一種負擔。所以,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始祖鳥是由恐龍過渡到鳥類的一種中介物種。
如果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 為什麼進化?目的為何?] 目前有兩套理論解釋為什麼體型較小, 較身手敏捷的盜龍類會演化成會飛的動物。(理論一): 羽毛的構造並非因為適應飛行而設計的, 這一個構造是當盜龍類迅速跑步時, 拍翅膀用來增加速度。但鱗片不斷進化, 尾部的骨架也退化了, 構造更適合飛行。於是, 恐龍就變成了鳥。(理論二): 始祖鳥翅膀末段的爪就像一個
1861年, 德國的一個意外發現, 掀起了百年爭論的序幕。這個也是古生物學史上爭論得最久, 最令人驚異的題材: 恐龍是否已經滅絕, 它們會否“假滅絕”, 化身成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逃過一劫?這個至今仍是焦點討論的話題, 源於一個震撼世界的發現。
142年前, 德國巴伐利亞省倫的侏羅紀晚期石灰岩層中發現了一具最古老的有羽恐龍化石, 無論骨骼還是羽毛的痕跡, 都完好地儲存在一塊岩石上。它被命名為始祖鳥, 意思時遠古的翅膀; 始祖鳥並不屬於其他任何可分類的恐龍, 於是考古學家把它獨立成一個分類。由於它的骨架構造與盜龍類(Raptors)十分相似, 考古學家也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它是恐龍。爭論焦點在於羽毛, 這點十分重要, 因為在地球歷史中, 只有鳥類有羽毛。如果恐龍也有羽毛, 則能夠證明恐龍和鳥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甚至能夠解答到恐龍是否已經完全滅絕這個問題。始祖鳥生活在侏羅紀晚期, 體形只有普通雀鳥的大小, 但比較現時的鳥類, 它的形態比較原始; 化石上可見它仍然保留很長的腿和尾椎骨。口部沒有喙, 但有恐龍般的牙齒; 翅膀的前端有盜龍類的爪。而此之後, 開始有證據證明在恐龍時代結束之前, 鳥類已經出現。直至今天, 發現第一隻始祖鳥的地方--德國的巴伐利亞省倫已經出土了不只一隻的始祖鳥。始祖鳥在解剖學上並未能夠做到完全符合鳥類的要求, 但它的羽毛跟今天的鳥已經分別不大; 它應該不能夠憑自己飛起, 而且長長的尾巴對飛行來說可以說是一種負擔。所以,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始祖鳥是由恐龍過渡到鳥類的一種中介物種。
如果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 為什麼進化?目的為何?] 目前有兩套理論解釋為什麼體型較小, 較身手敏捷的盜龍類會演化成會飛的動物。(理論一): 羽毛的構造並非因為適應飛行而設計的, 這一個構造是當盜龍類迅速跑步時, 拍翅膀用來增加速度。但鱗片不斷進化, 尾部的骨架也退化了, 構造更適合飛行。於是, 恐龍就變成了鳥。(理論二): 始祖鳥翅膀末段的爪就像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