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散文,選自《朝花夕拾》
描寫了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2、《社戲》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3、《祝福》小說,選自《彷徨》
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 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deb888fed9ca7bcb0a46d400
4、《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5、《阿長與山海經》散文,選自《朝花夕拾》
本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6、《孔乙己》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迂腐的“知識”。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咸亨酒店”里人們嘲笑的物件,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散文,選自《朝花夕拾》
描寫了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2、《社戲》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3、《祝福》小說,選自《彷徨》
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 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deb888fed9ca7bcb0a46d400
4、《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5、《阿長與山海經》散文,選自《朝花夕拾》
本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6、《孔乙己》小說,選自《吶喊》
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迂腐的“知識”。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咸亨酒店”里人們嘲笑的物件,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