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善良老師

      產業化就意味著不論是教育還是醫療都要賺錢和交稅,這樣一來,有利於國家統一管理,而且國家稅收也會增加,但是不利於消費者。 因為產業化若要有收入,那麼收入是來源與消費者,也就是說他們要花比以前多的錢去接受治療或者教育。現在的社會現況就是這樣的。而這些錢有一部分是用來貼補社會最低收入,養老保險以及醫療保險的。   醫療產業化和教育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國家不願看到的,因為產業化就意味著經營,經營就有高中低三檔之分。而人從人格的角度說不應有高中低三檔之分,即沒有哪個人願意說:我的腿斷了,由於我沒有錢,請按低檔價格給我治療。   

  • 2 # 小甜瓜ls

    醫療教育住房都不能走向產業化,而應該像修路一樣,屬於民生工程,應由政府主導投入,並做好政策疏導管理服務工作。

  • 3 # 蜀西大葉榕

    弊大矣!還用說嗎?國家還不富裕,做不到高醫療福利,都能理解。可現在的醫院做的那些事,產業化就是病根。醫院病了,老百姓還能有好?

  • 4 # 馬文林3

    這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系下,即使加上特色二個字,這二個行業的產業化方針都應該是弊遠大於利。因為,醫療和教育恰恰是普通老百姓有無幸福感的最起碼的底線。

  • 5 # 濱海287240714

    教育、醫療、養老是當今社會生活中”短版”,

    我們說對於社會生產來講,教育、醫療、養老都屬於第三產業叢集。

    既是生產就要有效益,就要有經營利潤。而且也要做到優勝劣汰!這點無可厚非,關鍵是誰來買單?做為社會福利基金的積累,我們國家一度實行公益金、公基金制度,由企業工會組織設立勞動保險部門,負責全員職工及家屬的教育、醫療、養老全部或部分所需費用的支付。

    作為專項資金列支於工廠成本的,所以我們自1949-1993年間,大家是享受到的福利!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經營狀況都有程度不同差異,擔負能力從薄弱到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

    此刻,社會保險制度跟上了步伐,逐漸覆蓋全社會。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教育、醫療、養老的不足部分都由我們家庭負擔了,而且是越來越加重。

    這樣就形成了,教育、醫療、養老產業的消費者變成了我們!

    也就是說,教育、醫療、養老產業的所有成本加利潤都落到了每家每戶!

    這個時候誰買單最清楚不過了,也就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分解為每個家庭負擔。

    所以這種教育、醫療、養老產業的利潤,就是我們大眾的日常開銷,學習、保命、續命都是基本家庭開支了。

    強調教育、醫療、養老產業降低利潤甚至負利潤都是違背科學規律的!

    只有由社會承擔必要的福利和商業保險支付,逐漸做到老百姓零支付,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 6 # 手機使用者53594178390

    教育產業化,一些大學的老師、教授都成了商人,與企業進行所謂的技術合作,挖空心思騙企業的錢,哪還像人民教師,簡直就是一個沒有良心的奸商!

  • 7 # 使用者5840857368266

    真想回到四十年前,人人以誠相待。沒有這麼高物質生活,可人民的幸福指數高,人人為國家,人人為大家,苦點累點大家都幸福。

  • 8 # 老姚樅樹

    百害無一利。政府要用公共財政辦教育和醫院,當然市場經濟下,也可以有私立學校和醫院,可以產業化,但不能等同於商業化。

  • 9 # 19480407

    這兩個產業化的客觀效應,是提高了資本的壟斷地位,加大了資本對全體民眾、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無情盤剝,而且是在乘人之危(生病)和乘人之需(人從出生起就必須不斷的學習)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將促使社會進一步進入急功近利、唯錢至上甚至人與人之間分崩離析的狀態,其危害性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並積極加以糾正。

  • 10 # 仙人脫俗

    答案:均弊大於利!

    記住:不是什麼都可以產業化的。

    思考:市場,並不是萬能的。

    求是:不論做什麼,都要切和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嗎?只有角度之分嗎?那麼正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