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沈從文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建國前,建國後因為政治原因,確確實實是被“雪藏”,轉而進行文物研究,代表作品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部作品是由郭沫若作序的,兩人“淵源不淺”,不表。

    沈從文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當然是《邊城》,認可的人很多,也有人不喜歡。曾經有書評家說沈從文是一位“空虛的作家”,作品沒有思想性,用某些讀者的話來說:作品過於“理想化”,筆下的人性也很單薄,過於關注故事的清新度。

    那樣的人是不瞭解沈從文的思想的,正如他自己所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從文是沒有逃避那些苦和痛的,他也不會逃避。可是他的痛苦卻被有些人忽略掉了:屠戶也那麼瘦了,“小婊子”嫁了老煙鬼,十三歲的礦工女兒被排長用兩塊錢引誘便破了身……

    沈從文讀書很多、很雜,但很少引經據典,他對於人生是有自己的思索的,對於寫作如是。這一點從一本書名《從文小說習作選》可窺一二。“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徹底的獨斷!(文學在這時代雖不免被當作商品之一種,便是商品,也有精粗,且即在同一物品上,製作者還可匠心獨運,不落窠臼,社會上流行的風格,流行的款式,儘可置之不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沈從文的文字細膩、流暢,有“古味”,而且不拘泥於書面化語言。因為他的文字有時候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具有生活氣息,讀來既熟悉又自然,這跟他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所提倡的語言樸素化生活化一致。他遣詞造句的本領早已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褪去了矜持,浮誇,生硬,做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算是成熟了。

    關於沈從文在近代的文學地位。在民國時期,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沈從文是中國的托爾斯泰。其實這兩人的創作風格迥異,連精神信仰也不相同。但兩人有個共同點:都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托爾斯泰讚賞、敬佩農民,甚至自己親自下地幹活。沈從文則喜歡文物,欽佩勞動者的高超技藝。有心者,可以瞭解一下沈先生晚年遠離文壇,從事文物工作時,是怎樣做工作的。

    在文學裡,非要排出一個座次,其實沒有必要。畢竟作家們不是梁山好漢。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喝完血糯米奶茶就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