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全文只有81個字,但是透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藉以表達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與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並且巧妙地運用修辭有很大關係。
1、比興手法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作者意在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是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就是比興的手法,有構思新穎,文意通達的好處,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2、 擬人
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渲染出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3、 類比
類比是類比推理在議論文中的運用,是一種同類比較的方法。所謂“類比”就是“類推”“比較”的意思。透過對“甲事物”的分析,“類推”到與其屬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後從兩者的“比較”中,得到某種啟示,從而說明某個道理。換言之,即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屬性來推理說明乙事物的屬性的論證方法。表現在邏輯思維上,它是利用類比推理由個別性的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思維方式。
如: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運用類比,拿“陋室”比古代賢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賢一樣具有高潔偉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 典故
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句出處:《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 對偶
對偶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句話並列在一起,以表現相關或相反意思的修辭手法,它是駢文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
《陋室銘》全文只有81個字,但是透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藉以表達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與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並且巧妙地運用修辭有很大關係。
1、比興手法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作者意在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是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就是比興的手法,有構思新穎,文意通達的好處,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2、 擬人
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渲染出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3、 類比
類比是類比推理在議論文中的運用,是一種同類比較的方法。所謂“類比”就是“類推”“比較”的意思。透過對“甲事物”的分析,“類推”到與其屬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後從兩者的“比較”中,得到某種啟示,從而說明某個道理。換言之,即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屬性來推理說明乙事物的屬性的論證方法。表現在邏輯思維上,它是利用類比推理由個別性的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思維方式。
如: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運用類比,拿“陋室”比古代賢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賢一樣具有高潔偉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 典故
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句出處:《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 對偶
對偶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句話並列在一起,以表現相關或相反意思的修辭手法,它是駢文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