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練圖》作者是唐代畫家張萱。張萱(生卒年不詳),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開元(713年—741年)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併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和《搗練圖》卷。張萱經常畫騎在馬上的達官貴人,以及屏風、帷幛、宮苑男女等畫,在當時名冠眾畫師之首。張萱擅長勾畫草圖。他畫的草圖結構勻稱、佈局精當。亭臺竹樹、花鳥僕使,都各盡其態、各得其位,意境幽遠、傳神。他畫的《長門怨》,按照李白原詩的每一句提供的意境,精心地去構思。運用景物,氛圍等繪畫表現手法,將詩的意韞含蓄地表現出來。擴充套件資料: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所畫婦女慣用硃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臺、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嘗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宋徽宗趙佶摹本《搗練圖》卷橫卷,金箔絹本,寬37釐米,長145.3釐米,於1912年被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日本人岡倉天心非法從中國搶走,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貴族婦女搗練、熨練、縫製的情景。畫家以其對實際生活的瞭解和敏銳的眼光,抓住勞動中富有意味的姿勢,如搗練間歇的挽袖,扯絹因用力而使身體微微後仰,縫製中靈巧的理線,小女孩看熨練時和嬉戲、顧盼等細節都增添了該畫的生動性,使畫面洋溢著有節奏的律動和歡快的情調。《虢國夫人遊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0.8釐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遊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後有王鐸題跋,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開元、天寶年間。
《搗練圖》作者是唐代畫家張萱。張萱(生卒年不詳),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開元(713年—741年)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併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和《搗練圖》卷。張萱經常畫騎在馬上的達官貴人,以及屏風、帷幛、宮苑男女等畫,在當時名冠眾畫師之首。張萱擅長勾畫草圖。他畫的草圖結構勻稱、佈局精當。亭臺竹樹、花鳥僕使,都各盡其態、各得其位,意境幽遠、傳神。他畫的《長門怨》,按照李白原詩的每一句提供的意境,精心地去構思。運用景物,氛圍等繪畫表現手法,將詩的意韞含蓄地表現出來。擴充套件資料: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所畫婦女慣用硃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臺、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嘗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宋徽宗趙佶摹本《搗練圖》卷橫卷,金箔絹本,寬37釐米,長145.3釐米,於1912年被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日本人岡倉天心非法從中國搶走,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貴族婦女搗練、熨練、縫製的情景。畫家以其對實際生活的瞭解和敏銳的眼光,抓住勞動中富有意味的姿勢,如搗練間歇的挽袖,扯絹因用力而使身體微微後仰,縫製中靈巧的理線,小女孩看熨練時和嬉戲、顧盼等細節都增添了該畫的生動性,使畫面洋溢著有節奏的律動和歡快的情調。《虢國夫人遊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0.8釐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遊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後有王鐸題跋,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開元、天寶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