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天雲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01

    要理解這句話的深意,首先要弄清楚“德”字的含義。“德”,起初沒有“彳”旁,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來的。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道:“內得於己,身心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

    也就是說,“德”就是心存善念、無愧天地,恩澤利他、成風化俗。

    而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中的“德”,主要的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

    02

    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驚世駭俗的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觀點,這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

    在老子看來,上德之人不囿於世俗道德說教的約束,而是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對待萬事萬物,因而看起來是沒有道德的,但這卻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於世俗道德說教的束縛,處處以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苛己責人,看似沒有喪失道德,其實卻是最沒有道德的。

    可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裡的幾個“德”字的含義也是不盡相同的。其中,“上德”、“有德”、“下德”、“無德”,這幾處的“德”是指道家哲學主張裡踐行自然無為天道的有道之人的修養品行;而“不德”、“不失德”,這幾處的“德”,指的是世俗的道德說教。

    03

    這裡,老子所表達的意思,與《道德經》的主旨密不可分,老子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遵循自然無為之天道,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因此,在老子看來,真正有道德的人是順乎自然無為天道的人,而遵循世俗道德規範約束的人恰恰是沒有道德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所表達的含義,與《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即都主張順乎自然無為之天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哭了怎麼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