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督
-
2 # 兒科醫生鮑秀蘭
移情是體驗一種與他人一致的情感狀態的情感反應,它源於對他人情緒狀態的理解或領悟,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移情加工過程通常會激發親社會行為、抑制攻擊性,為基於關懷的道德提供基礎。目前各個學科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到移情的重要作用。
從進化的視角,移情是自然選擇的產物,是群居動物的一種親社會能力。這種能力由最初的本能進化而來,隨著人類發展不斷提高,是社會適應所必需的能力之一。在發展心理學領域,移情是個體由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引起,併產生與之相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的能力,還是一種對他人的情緒情感的感受、理解以及產生替代性情緒情感的反應能力。
關於移情的成分結構,不同的研究者擁有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移情主要包括情感移情和認知移情。情感移情是個體能夠對他人的情緒情感進行直接反應的能力,嬰兒期個體通常表現為被他人的情緒情感所感染,嬰兒早期表現出移情悲傷,或相似的面部表情;認知移情是使個體能夠對他人的情緒情感進行知覺和理解的認知能力,嬰兒期個體通常表現為試圖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也即是假設嘗試。一部分學者認為則認為移情應包含更精細的三種成分:情緒共享、情感觀點採擇及移情關懷。這三成分本質上分別對應情感移情、認知移情和親社會動機或行為。情感神經科學和發展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同樣提出類似的觀點,認為移情主要包含三種分離的神經認知成分,也就是情緒成分、認知成分以及動機成分。其中情緒成分類似情感共鳴或情緒蔓延;認知成分是一種類似情感觀點採擇的概念結構;動機成分是一種符合關心他人福利的衝動慾望,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基礎之一。可見,目前研究者對於移情成分的界定表面上看起來雖稍有差異,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移情除了情感移情和認知移情成分,還應有親社會性成分(動機和行為)。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好像自己歡喜時,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傷時,景物也像在嘆氣。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在詩歌創作中往往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動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會生活的美.這就是美學所稱的詩歌創作的“移情作用”。“移情手法“的運用,使得詩中的客觀物景充溢著感性生命形態的顫動和美麗,使得詩人眼前景與心中意融為一體,超感性而又不離感性。詩歌之所以會長時期煥發出強有力的藝術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運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