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疏星淡月歲月一院丁

    11個月大的孩子就會與大人分享玩具,在隨後的一年中分享行為更為常見,3~6歲的兒童表現出分享行為的個體比例隨年齡遞增,6歲時達到60%以上;

    18個月大的孩子中有65%能夠也願意幫助成人做家務(如整理雜誌、疊衣服、掃地和整理床鋪);

    18~24個月的孩子,面對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會用輕拍和撫摸的動作安慰對方,甚至會做出更有針對性的安慰行為,比如當小夥伴哭泣時,他們會幫著找來哭泣者的媽媽。

    近些年來,研究者透過實驗研究進一步考察了兒童早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其研究發現對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發現1

    表現友誼關係的圖片可引發親社會行為

    德國的研究人員把18個月大的嬰兒分成4組,分別給每一組兒童看一種圖片。每種圖片中突出的前景都是熟悉的家居用品(如水壺),家居用品的後側方則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小玩偶(或積木)。對每組兒童來說,作為前景出現的家居用品是相同的,而作為背景出現的圖形刺激則不周。第一組的背景刺激是兩個面對面緊挨在一起的小玩偶;第二組的背景刺激是一個單獨的小玩偶;第三組的背景刺激則是緊挨在一起的兩摞積木;第四組的背景刺激是兩個背對背挨在一起的小玩偶。對每一組孩子,研究者都是首先告訴兒童家居用品的名稱,接著對該用品的顏色、功能進行描述。在整個過程中,研究者部不會對背景刺激進行描述。描述完圖片後,房間裡走進另外一名研究者,該研究者手裡抱著的小木棒“不小心”掉落在地。此時,看各組兒童是否會幫研究者撿起地上的小木棒。結果發現,第一組中做出助人行為的兒童人數是其他各組中助人兒童人數的3倍,而其他三組中做出助人行為的兒童人數沒有差異。

    啟示

    這一發現提示我們,環境刺激的微妙改變會對兒童早期的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體現人與人之間友誼關係的環境刺激可以促發兒童早期的助人行為。我們可以在環境中懸掛、擺放一些反映美好的友誼的圖片、玩具或飾品等,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兒童表現出助人行為。

    發現2

    他人是否表達出自己的願望會影響兒童的分享行為

    美國的研究人員給18和25個月的兒童提供兩種選擇:兒童可以選擇自己和陌生成人同時得到一塊小點心,也可以選擇只有自己得到一塊小點心。結果發現,在成人未說出自己的

    願望時,18和25個月的兒童對兩個選項都是隨機選擇,而當成人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喜歡點心,我想要一塊點心”時,25個月的兒童就會表現出分享行為,會選擇兩人同時得到點心,而18個月大的兒童則不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太忙總是熬夜,身體有些吃不消,有什麼好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