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83273587664
-
2 # pietr49411
類質同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受一定的內因與外因條件的制約和影響。
1.互相替換的離子或原子半徑應相近離子或原子在晶格中所佔空隙容積與其本身的大小要適應,這樣晶體的結構才可能穩定。這就要求在類質同像中,互相替換的離子(或原子)的半徑應相近似,否則類質同像就難以形成。
2.相互替換的離子電價總和應相等在離子化合物中,類質同像替換前後,離子電價總和應保持平衡。因為電價不平衡將導致晶體結構的破壞,類質同像無法形成。
3.相互替換離子的化學鍵性應相似4.溫度和組分濃度的影響
理論上像木星一樣大的類地行星是可以穩定存在的,但是問題是在自然條件下產生這樣一顆行星的機率太小了。地球的密度是木星的4倍(5.51/1.33),一顆像木星那麼大的類地行星的質量就是木星質量的4倍。考慮到其內部的巨大壓力對物質有一定的壓縮作用,估計最多不會超過木星質量的8倍,太陽質量的0.008倍。和地球一樣,這顆行星的主要元素組成是氧,矽,鐵等。要讓氧進行核聚變,需要9倍太陽質量。所以,它不會變成一顆恆星。要讓它收縮稱為一顆白矮星,它需要擁有0.17倍太陽質量(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小白矮星質量),所以,它也不會變成白矮星。總之,它就是一顆穩定的巨大的巖質行星。但是,宇宙中現有的元素以氫和氦為主,其他的重元素太少了。在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重元素大致均勻的分佈在原始星雲中。在星雲收縮的過程中,大多數重元素都會向中心集中,落入恆星中去。剩下的可以用來製造行星的重元素就更少了。在任何區域,都不會有足夠多的重元素可以凝聚成一顆如此巨大的巖質行星。木星之所以如此龐大,是因為它恰好出生在太陽系的黃金地段——雪線之外。它同樣也是從一顆巖質行星開始,以集聚重元素塵埃起家的。然而,在它的位置,距離太陽足夠遠,水可以以固態存在。這樣,它就有了足夠的材料,在短短3百萬年內增長到4倍地球質量。這個質量讓它有了足夠的引力去吸引最為豐富的氫和氦,然後一躍成為行星中的老大。行星的軌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上億年的時間尺度上來看,行星會在不同軌道上遷移。同時可能會碰撞,合併。如果木星和其他行星合併,可以得到更多的重元素。不過,即使木星把太陽系的所有行星都吃光,得到的岩石和金屬也遠遠達不到問題的要求。但是,在一個規模更大,物質更加豐富的恆星系中,透過行星的合併,倒是有可能形成這樣一顆行星的。也許,這顆行星的巖質核心就有現在的木星這麼大。當然,這顆行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仍然達不到問題的要求。我們可以繼續設想,這顆行星可以透過軌道遷移,來到距離恆星很近的地方,變成一顆“熱木星”(Hot Jupiter)。在這個位置,強烈的恆星風和輻射會逐漸剝去行星的大氣和外層物質,露出裡面的巖質核心。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顆像木星這麼大的類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