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芭蕉原產亞洲東南部和中國南部,高者可達六七米;蕉葉舒展碩大,葉色嫩綠可愛。“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是前人對芭蕉的形、質、姿的形象描繪。很多人家喜歡在房前屋後種上幾株,炎夏中綠蔭如蓋,闊朗雅緻,給人清新涼爽之感。
大概是在一個夏天吧,正是芭蕉長得最茂盛的時候。詞人臨窗而望,看見院子裡幾棵鬱鬱蔥蔥的芭蕉樹,葉子又長又大,一片濃蔭,遮蓋了整個院落。看它們高大的樣子,想必有些年頭了,只不知是誰哪年哪月栽種。
南方的花草樹木,對於在北方生長的人來說,是有些新鮮感的。詞一開頭就寫出主人公對南方風物的獨特感受,並間接交待了背景。芭蕉樹生長在南國,說明這裡已不是詞人生活的北方。問“誰種”,表明詞人不是這個庭院的主人,或是半途購置,或是臨時租借。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
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盡情地伸向空間,遮蔽庭院。這一句將芭蕉葉的神態寫活了。“中庭”,即庭中。所謂“陰滿中庭”,是誇飾之言。這裡用一個疊句,反覆吟詠,著重渲染,使人如臨庭前,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是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二是從視覺印象上展示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
芭蕉葉子的生長和一般樹葉不同,它是在蕉心包卷中慢慢地伸展出來的,一片葉子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完全長出來。老葉長成後,幼葉又從蕉心包卷中長出。正因為這樣,蕉葉與蕉心之間就顯出一種相互依戀的情態,故詞人說“舒展有餘情”。有的版本作“餘清”,意謂蕉葉舒捲,蕉心給人以清涼舒適之感。
“風光雖好非吾有,故國常懷反自煩”。其時,詞人正處於動盪不安的生活中,異鄉景物固然使她感到新鮮,但更多的恐怕是勾起她的懷鄉情懷。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到了晚上,滿懷愁緒,無論如何不能入睡。是什麼讓她如此傷心?詞人沒有說。本來就傷心不已,偏偏天又下起雨來,那雨打芭蕉的聲音,一直到夜半三更,嘀嘀噠噠,響個不停。這讓旅居異地、心事重重的詞人,更加心緒不寧。“霖霪”,原指久雨,這裡形容雨聲不斷。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雨聲淅淅瀝瀝,接連不斷,無情地敲打著愁人的心扉。她聽不慣,睡不著,真愁壞了,於是披衣起床。
“點滴霖霪”,有一種聲音的效果,葉葉聲聲,猶如在耳。它的疊用,更加強化了這種效果。“愁損”,是“愁壞了”的意思。“北人”,是南渡後詞人自指。從這一詞,我們大概知道詞人傷心煩愁的原因。那時清照丈夫已死,她已經歷太多痛苦與不幸,眼下正因金兵入侵而流落他鄉。她已被國憂鄉愁折磨得體弱神傷,而夜雨打在芭蕉上,一滴滴,一聲聲,似乎更是在提醒,這是寄居的南方。詞人將睡不著的原因推加給無辜的芭蕉,這是遷怨於物的寫法。事實上,真正使她憂心不寐的,是國難的創痛與深重的鄉愁。這正是其“婉約”風格的體現。“北人”,一作“離人”。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芭蕉原產亞洲東南部和中國南部,高者可達六七米;蕉葉舒展碩大,葉色嫩綠可愛。“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是前人對芭蕉的形、質、姿的形象描繪。很多人家喜歡在房前屋後種上幾株,炎夏中綠蔭如蓋,闊朗雅緻,給人清新涼爽之感。
大概是在一個夏天吧,正是芭蕉長得最茂盛的時候。詞人臨窗而望,看見院子裡幾棵鬱鬱蔥蔥的芭蕉樹,葉子又長又大,一片濃蔭,遮蓋了整個院落。看它們高大的樣子,想必有些年頭了,只不知是誰哪年哪月栽種。
南方的花草樹木,對於在北方生長的人來說,是有些新鮮感的。詞一開頭就寫出主人公對南方風物的獨特感受,並間接交待了背景。芭蕉樹生長在南國,說明這裡已不是詞人生活的北方。問“誰種”,表明詞人不是這個庭院的主人,或是半途購置,或是臨時租借。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
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盡情地伸向空間,遮蔽庭院。這一句將芭蕉葉的神態寫活了。“中庭”,即庭中。所謂“陰滿中庭”,是誇飾之言。這裡用一個疊句,反覆吟詠,著重渲染,使人如臨庭前,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是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二是從視覺印象上展示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
芭蕉葉子的生長和一般樹葉不同,它是在蕉心包卷中慢慢地伸展出來的,一片葉子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完全長出來。老葉長成後,幼葉又從蕉心包卷中長出。正因為這樣,蕉葉與蕉心之間就顯出一種相互依戀的情態,故詞人說“舒展有餘情”。有的版本作“餘清”,意謂蕉葉舒捲,蕉心給人以清涼舒適之感。
“風光雖好非吾有,故國常懷反自煩”。其時,詞人正處於動盪不安的生活中,異鄉景物固然使她感到新鮮,但更多的恐怕是勾起她的懷鄉情懷。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到了晚上,滿懷愁緒,無論如何不能入睡。是什麼讓她如此傷心?詞人沒有說。本來就傷心不已,偏偏天又下起雨來,那雨打芭蕉的聲音,一直到夜半三更,嘀嘀噠噠,響個不停。這讓旅居異地、心事重重的詞人,更加心緒不寧。“霖霪”,原指久雨,這裡形容雨聲不斷。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雨聲淅淅瀝瀝,接連不斷,無情地敲打著愁人的心扉。她聽不慣,睡不著,真愁壞了,於是披衣起床。
“點滴霖霪”,有一種聲音的效果,葉葉聲聲,猶如在耳。它的疊用,更加強化了這種效果。“愁損”,是“愁壞了”的意思。“北人”,是南渡後詞人自指。從這一詞,我們大概知道詞人傷心煩愁的原因。那時清照丈夫已死,她已經歷太多痛苦與不幸,眼下正因金兵入侵而流落他鄉。她已被國憂鄉愁折磨得體弱神傷,而夜雨打在芭蕉上,一滴滴,一聲聲,似乎更是在提醒,這是寄居的南方。詞人將睡不著的原因推加給無辜的芭蕉,這是遷怨於物的寫法。事實上,真正使她憂心不寐的,是國難的創痛與深重的鄉愁。這正是其“婉約”風格的體現。“北人”,一作“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