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69109692826

    楊花

    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因為說的是楊花,似花還似非花這句,就顯出味道來了,形態象花,實質不是花。

    這裡用了似是非是一詞,在感覺上有遠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畫而恍然大悟的驚喜,不禁讚歎它的神奇。“從教墜”是任憑的意思,無人惜,任楊花墜落。我道:是隨風而落。朋友言:從這句來,應該是沒風,自然慢慢墜落。我想被風吹落和自然墜落,還是有區別的。正好突出了,前面這個“惜”字,這種連風兒都懶得理會,更不要說人來惜的幽怨。再看下一句:“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句,他把描寫楊花,慢慢引申到寫人上來。“拋家傍路”本是描寫楊花離開枝頭墜落,依依不捨之意。這裡用“拋家”帶有人的感情色彩,用楊花暗指人遠去了,或許還是個趕著做事,無暇顧及其它的人。“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楊花離開枝頭是無情,傍在路旁是有情。親人遠去,是無情。趕著做事是有情。細思量,有情乎?無情乎?如果說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就完全是擬人化寫法了。一幅女子柔腸寸寸繞心頭,睡眼朦朧間,雙眸似開還閉、似醒還睡,愁緒困難眠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更加襯托出楊花飛飛灑灑,無風自墜的美態。這裡的拋家,和擬人,也為後面的孤獨埋了伏筆。“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難眠是為什麼?夢中隨風萬里,找尋郎的去處。偏這夢又被鶯啼驚醒,委實讓人著惱。

    這上闋在我看來,對楊花的描寫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來,都說妙就妙在下闋。“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楊花飛盡,還有來年再開,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卻難再上枝頭。這裡的花前面指楊花,後面我覺得是泛指。“落紅”有“殘紅”之意,也可暗指初夜。“落紅難綴”,也就是說:我此身已屬了,可你卻離開了,讓我怎麼辦的意思。這裡也暗合了尾字“淚”。“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一場春雨過後,那拋家傍路的柳絮何處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曉來雨過”指昨夜裡還相聚呢,天亮時才離開,才更覺心酸,何況還有上面的“困酣嬌眼”為鋪墊,睡醒了,郎卻無蹤。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我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三分春色即三分楊花”,這樣的解釋不敢苟同,這三分春色,該是指春色三分,並不只有楊柳可代,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經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並非是把春色劃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來作形象化比喻,讓我們在腦中完成一個鮮明的畫面。真是神來之筆,已達生花之境。“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是結尾“不是楊花,是離人淚”,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讓情感達到昇華。這時,還有什麼話可以說的呢。楊花似花,楊花非花,楊花是愁,楊花是淚。

    蘇軾是北宋豪放詞派的先驅,而這首詞卻是屬於婉約派的。單從詠楊花來說,這詞無可挑剔,但結合了當時作者的心境,反而覺得讓此文為之失色。當時,蘇東坡貶謫黃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淚,正是他當時心情的寫照。從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婦,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對仕途仍然沒有徹底絕望。這符合古代文人,學而優則仕,為官入朝,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同時光宗耀祖的傳統思想是分不開的。對功名如糞土,他還是沒有全然看開,唯感嘆年華如流水,歲月空蹉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臺魅族手機能用多久?還有魅藍鬧特6使用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