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ygccghcc

    “致良知”:透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簡單一點就是說: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麼,最終來講,都是為了把自己的靈魂磨練得更加純粹。明確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質世界和倫理世界的真諦,有了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修養和自我實現的意識。在陽明心學中,“良知”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和我們平時說的良知,有著一些區別。哲學上,“良知”這個概念來源於孟子。孟子的原話是“不慮而知,良知也”。意思是說,人還沒經過思考和考慮,就本原地知道的東西,就稱之為“良知”。這裡,是肯定了“良知”的先驗性。所謂先驗性,就是相對於經驗性而言——良知,是作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覺,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由於它是先驗的,還沒有人的後天的經驗意識的參雜和汙染,所以它十分純粹。這就是“良知”在哲學上的本義。在這個意義上講,“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煉上,去除不良的人為經驗意識,復位到人的先驗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慾,存天理”,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在這裡,就個人精神修養而言,王陽明的心學是肯定了先驗之於經驗的優越性。當然,這裡絕非對人的後天經歷和經驗的簡單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復位到先驗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見性,必須要在事上磨練,要有經驗性的大量實踐。只是說,一定要明確先驗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經驗埋沒了先驗,不要用後天日益氾濫的人慾埋沒了天理。相反,肯定了良知的先驗性,並不是說,良知的全體本來地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只是說,每個人都有實現良知的全體的潛在可能性。良知的種子,先驗性地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按照正確的方向經過後天的砥礪和栽培,良知的種子才能全面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後,所謂的“去人慾,存天理”,也並不是對人的慾望和訴求的簡單否定和摒棄。正常的男歡女愛,是合乎人情之自然的,是美好而幸福的,也是合乎天地合德的。然而,正常的男歡女愛之外的色情之心,無節制的性慾之心,就是“人慾”,它不僅造成客觀上的道德實踐的失敗,也導致個人內心世界和內心修養的失敗。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如果是為了贏得他人稱讚我的學識,那就是“人慾”,我會因這種虛榮和欲求之心不得安寧。所以所謂的“去人慾,存天理”,是指人作為有靈性有思想的萬物之靈,應該擺脫人的動物特質層面上的感性慾望,不要被它束縛和奴役,給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內心意識一個理性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講,“去人慾,存天理”實際上不僅是一個關乎人倫秩序的道德問題。本質上更是一個關乎人的存在狀態、人的內心世界的情緒感受的問題。拋開倫理道德層面,從人的自我修養、內心世界的實現、存在狀態的體驗這個層面講,“存天理,去人慾”和“致良知”,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都是破除感性慾望的制約之後,到達精神的自由之境。“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慾”,“存天理,去人慾”就是“致良知”,人慾去盡,即見天理,即見良知。良知就是天理。擴充套件資料:王陽明"致良知"哲學思想的影響及作用陽明心學是以良知判斷是非、落實行動的理論,是傳統儒學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儒家說,人具有一種天生的善良的本德,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思想給華人的道德修養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所以,陽明心學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與操作價值,它崇尚英傑事功的情懷,激勵著人們去創造偉業,並實現道德上的完美,這對於我們當前淨化社會風氣、培養無私的君子風尚、肅清貪汙腐敗,有著巨大的作用。這一筆寶貴的哲學遺產,後人應該好好地學習發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沁除了薛寶釵還演過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