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
2 # 修行1243672618
如根據目前個人瞭解的歷史文獻!藺相如在沒有得到秦國明確資訊情況下就送玉壁回國!然後詭辯!其實在道義上輸了,其實就算秦國強取此玉壁,起碼趙國可以在道義上勝。玉壁只是秦王試探趙國的反應,在戰略上秦國達到了目的!從初到末趙國都沒有贏!
-
3 # 觀察哨
其實,“完璧歸趙”事件中,最大的贏家不是秦國,也不是趙國。而是魏國和南韓,以及其他各諸侯國。
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38年,而早在公元前270年,秦昭王重用的范雎就為秦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此後,秦國對距離秦國最近的魏國、南韓不斷髮動進攻。同時,也與齊國、楚國等假意修好。不過到了公元前238年時,原本並不接壤的秦趙兩國已經成為鄰國。所以,秦國需要對這個未來的對手進行一下試探。於是也就有了著名的“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盟。
兩次接觸,讓秦國大吃一驚的是趙國的軍事實力足以與秦國分庭抗禮,同時趙國的中樞也有廉頗、趙奢、藺相如這樣的大將和賢相。而且,此時的趙國正在不斷的對齊國、燕國等國進行蠶食。如果秦國繼續進行對魏國和南韓的戰爭,那麼當秦國滅掉這兩國之後。會發現,一個解除了後顧之憂的趙國聳立在他的面前,到那時候,秦國想要滅掉趙國就不會那麼容易了。畢竟,在此後的多次作戰中,秦國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反而在瘀與之戰中,讓趙奢留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經典。
所以,秦國將戰略重點轉向了趙國。不斷的對趙國進行作戰。由於趙國不經面對強大的秦國,還有提防匈奴,以及兩個時刻想討小便宜的燕國和齊國。所以,趙國根本無法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對秦國的作戰中。而且,由於大量勞動力加入了軍隊進行作戰,趙國的糧食生產就逐漸陷入了停滯。所以,趙國在軍事上不斷損耗,經濟上無法補充,逐漸走向了滅亡。
反而是魏國和南韓,又能夠苟延殘喘的多“活”了許久。
“完璧歸趙”事件中,單憑此事看起來是趙國保住了和氏璧,贏了。但其實秦國才是真正的贏家,因為他透過這件事下了幾步重要的暗棋,秦國是絕對的莊家,趙國不過拿到了一點甜頭而已。
完璧歸趙:趙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襄王說要以十五座城池換取。秦強趙弱,趙國怕拒絕,秦會發兵攻打;給了和氏璧,秦也不給城池。最後藺相如自薦奉璧出使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後,看秦王無意給城池,作勢不顧生死,寧願玉碎,也不給秦國。最後哄秦昭王齋戒五天再給玉。趁這五天,藺相如安排人拿著和氏璧從小路回了趙國。最後秦國也沒得到和氏璧。藺相如“畢禮,而歸之”。這是完璧歸趙的典故。藺相如回趙國後,被封為上大夫。此事看起來功德圓滿了,藺相如成了最大的贏家。但細思極恐。首先,整篇裡都是藺相如用勇氣來“鎮”住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什麼人?東周都在他手裡,人屠白起他賜死的,怎麼會因為你一個區區舍人用“玉碎”就被嚇唬住?還這麼低姿態,一請再請,拿來地圖,指出要交換的十五座城池在哪裡。再有,藺相如在秦國的客舍裡,讓人帶和氏璧逃走。回想一下秦國的法度吧,當年商鞅都沒跑掉,藺相如這點小花招就成功了?如果不是秦王有意為之,我想不出還有別的可能。第三,藺相如騙了秦昭襄王,最後人家還客客氣氣把他送回去了。而不是如戰國普遍做法,烹殺之類的找回場子?
事出反常必有妖。秦國為什麼做這麼多不合理的事呢?接下來,“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前266年,就是坑殺40萬趙軍的長平之戰。
好了,你趙國不守信用,落我攻打的口實了。然後澠池會盟,藺相如又以“勇氣”保住了趙王的面子而擢升,“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打了一輩子戰,結果不如人家辦兩件事。廉頗者,趙之良將,拜為上卿,以勇氣聞幹諸侯,“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這下趙國將相失和了。
更妙的是,藺相如身為兩朝宰相,除了完璧歸趙,澠池會盟,負荊請罪這三件事,竟然沒聽過他有什麼改革之法,富國之謀,強兵之策。廉頗最後也被棄用,鬱郁客死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