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東門行》讀後感

    本篇寫一個因貧窮所迫,挺而走險的人。詩分兩段,前六句為上段,寫了主人公“為非”的原因。“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原本打算一走不回來,但因顧念妻兒又不得不回來。當他開門一看家中無衣無食,一種絕望的難言的隱痛,使他意識到對於他來說除了那條不能走的路別無選擇。那個“悵”字,不只是失意的哀嘆,而是面對殘酷事實內心絕望的哀號。作為一個有血性的男人,如其眼睜睜地看著一家老小凍餓致死,不如豁出去興許還能有一條生路。主人公面對一家人將要困死,下決心掙扎著尋求可能的一條活路。這就是“出東門”的緣由。

    上段透過主人公複雜的心理描述,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頂點,入情入理地說明他所以要走上的那條可怕的不歸路,是因為貧窮所迫,事出無奈。詩的主題建立在一個現實的基礎上,就不致使人產生倫理上的厭惡感。這就是詩的美學價值。這裡詩人抓住主人公下決心走後,又返回來,回來後又無奈地出走,一系列的激烈鬥爭的矛盾心理,寫出出走的必然性。盎中無米,架上無衣,是眼見的事實,可詩人在兩句中間加了“還視”兩字,表達了出走者面對家徒四壁再三的猶豫心理,不出走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從“拔劍東門去。”起到結束為下段。“拔劍東門去”這一句承上句而來,接上段主人公再三猶豫到下定決心出走。這裡順理成章地寫出主人公的義無反顧。這段以妻子勸夫的悲哀,烘托了丈夫出走的決絕。妻子說:“別人家富貴我不要,我願意跟你喝稀飯。”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事實上家裡連稀飯也不可能喝上,但能喝上稀飯他也就不會出走了。妻子繼而說:“看到老天爺的份上,”這話也沒有力量,如果老天爺長眼,也不至於把他一個很不情願冒險的人逼上冒險的絕路。她又讓他為孩子著想。他正是因為不願意看到孩子餓死而決定出走的。面對患難與共的苦苦哀告的賢妻,面對嗷嗷待哺的幼兒,一個丈夫此時的抉擇是多麼難啊。不走吧,沒吃沒穿,總不能等死呀;走吧,他的冒險行為一旦失敗,不但救不了孩子,救不了親人,反而會把一家人徹底推向絕路。這也是主人公再三矛盾的理由。詩人在這裡與開頭前後呼應,更加深了主人公飲鴆止渴的悲劇內涵。最後妻子無可奈何地說:“今非!”他回答她:“咄,行!我去為遲。”這語言短促有力。因為在這裡說什麼也沒用,窮人窮的只有一條命了。他所說的“為遲”指的是他早就該這樣做了。這裡表達的是一種遲到的覺悟,同時也說明他曾經長期的在忍耐中堅守本分,更加突出了東門行的無奈。

    這首詩雖然採取了雜言形式,但是由於用字簡練,句子長短相濟,讀來頓挫流利。其故事輪廓清晰,內容貼近生活深刻感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教師應具備哪些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