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海108287136

    根據史料,經DNA鑑定比對,現在曹操墓遺骸與當今曹氏及夏候氏比對失敗,這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搞出的荒誕鬧劇,依律當以尋釁滋事罪,傳播謠言罪封號,刑事處罰併發款。

  • 2 # 說歷史講考古

    1、關於曹操七十二墓

    一千多年以來,曹操墓的所在地一直是撲朔迷離、疑雲重重。民間流傳說,曹操為了防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墓被盜或者被破壞,於是在臨終之前作了周密的安排。

    出殯的那天。曹操所在的鄴城所有城門都被打開了,七十二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從此便產生了七十二疑冢的記載。但這都是傳說,因為在正史上面壓根就沒有這樣的記載。

    晉代陳壽在其《三國志.武帝紀》中就寫到: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卷六十九的《魏紀》中也記載:“二月丁卯,葬武王於高陵。操遺令曰:‘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

    以上都說明歷史上曹操是沒有七十二墓的。那為啥會有這樣的傳說呢?這是因為宋代後期,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金朝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經難以辨認,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就以七十二冢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

    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資料,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來。從此以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就傳開了。

    2、真正的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一場名為”安陽西高穴大墓考古發現”的釋出會在北京舉行。釋出會上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向新聞媒體鄭重宣佈了一項重大考古發現:一代梟雄曹操的高陵在安陽得到考古的確認。同時釋出會也公佈了認定此墓為曹操高陵的六大主要證據。

    1、墓葬規模巨大,總的長度接近60米,墓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被考古發掘的漢魏王侯級別墓類似,與曹操的身份也相符合;同時與文獻中所記載曹操的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2、墓葬中所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也具有漢魏特徵,在年代上也相符合。

    3、文獻中記載,曹操所主張薄葬,在其臨終前留下的《遺令》稱“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等記載在該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雖然墓的規模很大,但墓內的裝飾盡顯簡樸。所出土的兵器、石枕等有文字的文物都可以印證為曹操平時“所常用”之器物。雖然也有一些玉器、瑪瑙等裝飾品,但也應為曹操日常佩戴之物。

    4、墓葬的位置與文獻記載以及出土的魯潛墓誌等材料記載的一致。史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病逝於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根據考古調查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就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面約一公里處,屬於安陽縣安豐鄉。且出土的魯潛墓誌首次明確了曹操墓的具體方位,就在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範內。

    5、最為確切直接的證據是在墓中發現了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證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根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諡號“武王”,曹丕稱帝后尊其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所出土的石牌、石枕所刻銘稱“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6、墓室中發現有男性遺骨。透過體質人類學家的鑑定年齡在六十歲左右,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基本吻合。應當是曹操遺骨。

    因而最終確定河南安陽西高穴村的高陵就是曹操墓。雖然釋出會後有各方的質疑,但是目前基本都是持這樣一種認識的,而且也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歷史上,為什麼隋煬帝經常叫作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