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可時間

    張籍的生平簡介:張籍(約767~約830)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唐代中後期詩人。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所以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張籍為韓愈大弟子,貞元十四年,張籍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貞元15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曾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張籍的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

    張籍還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他的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其詩作的特點是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

    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緻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著名詩篇有《秋思》、《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等。

    《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塞下曲》:邊州八月修城堡,候騎先燒磧中草。胡風吹沙度隴飛,隴頭林木無北枝。將軍閱兵青塞下,鳴鼓逢逢促獵圍。天寒山路石斷裂,白日不銷帳上雪。烏孫國亂多降胡,詔使名王持漢節。年年征戰不得閒,邊人殺盡唯空山。

    《採蓮曲》: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試牽綠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阿誰家住遠。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徵婦怨》: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江南曲》:江南人家多橘樹,吳姬舟上織白紵。土地卑溼饒蟲蛇,連木為牌入江住。江村亥日常為市,落帆渡橋來浦裡。青莎覆城竹為屋,無井家家飲潮水。長幹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倡樓兩岸懸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江南風土歡樂多,悠悠處處盡經過。

    至於張籍為何燒掉杜甫的名詩拌蜂蜜吃?據馮贄《雲仙散錄》中記載,晚唐詩人張籍曾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名詩一樣一樣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很是不解,就問道:“張籍,你為什麼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哈哈大笑。

  • 2 # 桐城書院

    張籍是杜甫的迷弟,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把杜詩寫紙上,燒成灰,和蜂蜜一起沖服,想借此改一改自己的詩性。可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是紅河岸漫畫說的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