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WO3955862
-
2 # 漣水眼
古代的豎寫,是和當時的竹簡的出現有關,竹簡是一片片竹片編制而成,所以,刻寫字的時候,一般都是在一片竹簡上從上往下一字一字刻寫的。後來,雖然出現紙張,但由於文化的傳承,書信,文章的書寫仍然沿襲豎寫的習慣,一直到清末民初。
民國初年,由於留洋的學子紛紛歸國,帶來了文章橫寫的書本。橫寫的書本便於書寫,易於閱讀,再加上標點符號的流行,徹底改變了華人的書寫習慣。
當然,在現在的香港,臺灣,海外華人地區,還流行繁體字,豎寫的習慣,當這也不是現今華文社會的的主流!
-
3 # 森林鹿
古代“東豎西橫”的寫字格式,應該與象形方塊字和字母文字各自的特性有關,不作詳述,說一說近代中國大陸(注意,到今天為止,港澳臺新馬等東南亞漢語報刊書籍,仍然是豎排橫排並存,而日本出版物大部分還是豎排)由豎而橫的經過。
1900年以後,橫排出版物的出現,與中國開啟國門、引入西方思想文化有直接的關係。最早一批提倡橫寫橫排的人,主要理由就是“外國大量科學公式、字母名稱等無法豎排”。所以國內最早出現的橫排出版物,也是1915年1月創刊的《科學》雜誌,創刊詞解釋說:“本雜誌印法,旁行上左,並用西文句讀點之,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式,非故生好奇,讀者諒之”。
雖然西化黨在1900-1949年間,勢力越來越大,但是直到1960年之前,漢語圈內,大部分出版物還是以豎排為主流的。建國後,經由葉籟士、郭沫若等人的大力提倡(理由很多,比如“橫寫是科學的,人眼睛的視線橫看要比豎看看得寬”),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先正式改為橫排出版。
此後,《人民日報》也於1956年1月1日改為橫排,帶動全國性報紙刊物紛紛轉版橫排。當時從事這項工作各環節的員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畢竟成年人要改變自幼習慣的方式談何容易。這項改變也一直都有爭議,不過到了如今的電腦時代,爭議聲基本上很少了,原因大家都懂的。
-
4 # 穿插游擊隊
你有沒有看過關於古代的電視劇呢?如果看過的話,那你一定會發現,古人寫字是豎著寫的,古代書籍上的字也都是豎著排版的。
不過,現在我們寫字,都是從左往右橫著寫的。古代的人為什麼要豎著寫字呢?今天這條問答,我就來給你講一講這背後的歷史。
(古書)附圖一
這還要從紙沒發明出來的時候講起。古時候沒有紙,人們主要用三種材料來寫字。一個是龜殼,就是烏龜的殼;還有一個是獸骨,就是動物的骨頭;最後一個是竹簡,就是用竹子削成的竹片。
而這些材料的形狀,基本上都是狹長的。我在附圖二上放了一張竹簡的圖片,你可以看一看,竹簡是不是又長又窄。
(竹簡)附圖二
而古人習慣用毛筆寫字,跟咱們現在用的鋼筆、鉛筆相比,用毛筆寫出來的字比較大,如果要在龜殼、獸骨和竹簡上橫著寫毛筆字,那空間就太小了,寫不下,而豎著寫就方便多了。
除了毛筆寫字之外,古人還會用刀,在龜殼、獸骨和竹簡上刻字。而這些材料上面的紋理本來就是豎著的。如果豎著、順著紋理來刻字,刻字就會輕鬆很多。(這也是刀筆吏和甲骨文的由來)
後來,雖然紙張被髮明出來了,但是大家已經習慣豎著寫字了,這個習慣就被保留了下來,就連書籍上的字都是豎著印刷的了。
那從豎著寫改成橫著寫,又是什麼時候的事呢?一開始,在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有不少官員和文人呼籲大家學習西方文化,把豎著寫字改成橫著寫字,不過沒有太多人響應。
到了1940年代,才開始出現橫著排版的報刊和書籍。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統一規定了書籍要橫著排版,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書上的字都是橫著的了。
回覆列表
商周以後,竹木簡逐漸成為文字的主要載體,書寫與閱讀時兩手左右展開和收攏比上下展收更為方便,自然而然形成了簡卷橫向鋪開,簡條呈現豎直方向的格局。這樣也決定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書寫方式。如此,也就再次穩固了文字書寫由右向左,自上而下的豎寫方式。
到了清代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同時,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行”排列方式。公元1909年,劉世恩寫了一本《音韻記號》的書,提倡拼音文字改革,開啟了漢字橫寫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