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人生贏家,我不認為這是人生贏家,而更像是人生考驗。

    人這一輩子是一段漫漫長跑,有的人上了山峰,又被攆下了山峰。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才能跑完這段人生路。

    記得自己年輕時最愛看村上春樹的書籍,記得他出名之前,是一個靠妻子生活在自家小酒館裡耐著寂寞和懷才不遇,寫出了《舞舞舞》,《挪威的森林》等關於反思自我的書籍的自由職業者。成名之後,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點點的衝擊,也許是之前的寂寞沉澱,他之後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好作品。成名之後的壓力與心態的變化,是需要成熟的自我去辨識是非。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也並沒有帶給他多少真正的榮譽,甚至沒有給他帶來寧靜,很多的卻是質疑與否定,讀者從《豐乳肥臀》中,看到他侮辱偉大的母性,在《紅高粱》中覺察他的侮辱先人,甚至在書法界中,被人貽笑大方,有書迷認為一個作家就好好寫書,就別在字畫上獻醜了。

    莫言自己也無奈的說:他從來不敢把自己的字稱為書法,過去不敢,今後更不敢,他塗鴉的這些玩意兒,充其量就是用毛筆寫的字而已。

    當名和利到來時,你是否頂得住?

    那如聚光燈效應一般放大你的所作所為?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之後,就很難感受到他的缺點的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著他,這種心理狀態就是光環效應。

    就如同情人眼裡出西施,熱戀中的男女是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在光環效應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而容易被人利用。

    一個上海的流浪漢,突然被光環效應籠罩著,給他戴上了“國學”,“曾是審計員”,“博學”等高尚的帽子之後,而各大渠道又極力將如此反差的人物形象與一群美女環繞的照片進行大力宣傳,人物的角色定位出現了戲劇性的反差。

    一個撿垃圾為生的流浪漢,曾是審計員,學歷高,又知天文地理,你看如今受到追捧了吧。

    新聞一定是個焦點新聞。

    我在想,給沈巍帶去的究竟是什麼?

    他這一輩子的信念也許就是:撿垃圾,物盡其用,看一輩子的書。

    而如今像放大鏡,聚光燈一樣的光環效應套在他的身上時,他是否還能淡薄一切,堅持做他想做的事?

    而人們假如從一個具有反差性的社會角色身上不再能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時,光環假如不再給予他時,他還能剩下什麼?

    我很擔心他的心理落差。原生家庭告訴他:你是錯的。生活經驗告訴他:你是錯的。

    如今他相信自己是對的,做著他認為做的對的事。

    因為如今的爆紅,很多人都開始告訴他:你說的太對了。

    他滿足了。

    而假如,有一天,有人發現他所說的也不過是常理,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不過是因為當年自己的從眾行為,光暈效應,認為他就是自己的精神領袖,假如有一天,大家都不願意聽他說什麼?逐漸慢慢走開去散去。

    那,是不是意味著,他剛建立起來的信任感,又一次被拋棄了呢?

    他還剩下什麼?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過度理由效應”。

    指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巍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在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小鄉村利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聲音讓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過來,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越多,他每次都會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得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怎麼吵,老人一分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最後孩子們四散離開老人房子周圍,老人的最終目的達成了。

    很擔心流浪漢成為那個叫的最響的孩子,當我們不再關注他時,他會不會失去更多?

    只能用期待效應,希望,懇請,他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對待公眾的目光,對待名與利,看淡一些,再淡一些。

  • 2 # 覃兆平103459729

    孔子滿腹經綸才華卻做不了丞相做不了官!這是因何?其才用不到點子上。人有人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但孔子只懂人道!所以為聖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膠”,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