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能論
性本能與力比多學說弗洛伊德把性的慾望稱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認為凡能引起感官滿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動皆屬於“性(欲)力”的活動,故在弗洛伊德性學理論中所論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性”的概念。
2.人格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根據性感器的不同將人格階段分為五個階段
1.口唇期(0到18個月) 在這一階段口,唇,舌是動情區 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依賴和攻擊性
2.肛門區(18月到3歲) 這一階段的性感區是肛門,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兩種性格:肛門排放性性格和肛門便秘性性格
3.性器區(3歲到6歲)其性感區在生殖器,出現了性格分化,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戀母情節和戀父情節
4.潛伏期(6到12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玩伴多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長) 這一階段也叫兩性期
3.夢論
弗洛伊德把夢的實質理解為:夢,“是一種願望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他引用大量的夢的例證證明夢的意義在於願望的滿足。他指出,使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可用以維持精神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睡眠不受干擾。
4.焦慮論與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從母體的分離是人類體驗到的最大的焦慮,誕生的創傷是後來出現情感焦慮的基礎。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現實的焦慮和神經症的焦慮。現實的焦慮是來自對外部的危險及預料到的傷害的反映。而神經症的焦慮則與此有明顯的不同,他認為神經症的焦慮的產生與“裡比多”的節制有關,裡比多被喚起了,但卻未能給予滿足,“這種未予滿足的裡比多直接變成了焦慮”。
1.本能論
性本能與力比多學說弗洛伊德把性的慾望稱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認為凡能引起感官滿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動皆屬於“性(欲)力”的活動,故在弗洛伊德性學理論中所論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性”的概念。
2.人格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根據性感器的不同將人格階段分為五個階段
1.口唇期(0到18個月) 在這一階段口,唇,舌是動情區 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依賴和攻擊性
2.肛門區(18月到3歲) 這一階段的性感區是肛門,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兩種性格:肛門排放性性格和肛門便秘性性格
3.性器區(3歲到6歲)其性感區在生殖器,出現了性格分化,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戀母情節和戀父情節
4.潛伏期(6到12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玩伴多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長) 這一階段也叫兩性期
3.夢論
弗洛伊德把夢的實質理解為:夢,“是一種願望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他引用大量的夢的例證證明夢的意義在於願望的滿足。他指出,使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可用以維持精神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睡眠不受干擾。
4.焦慮論與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從母體的分離是人類體驗到的最大的焦慮,誕生的創傷是後來出現情感焦慮的基礎。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現實的焦慮和神經症的焦慮。現實的焦慮是來自對外部的危險及預料到的傷害的反映。而神經症的焦慮則與此有明顯的不同,他認為神經症的焦慮的產生與“裡比多”的節制有關,裡比多被喚起了,但卻未能給予滿足,“這種未予滿足的裡比多直接變成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