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科(Gryllidae)隸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螽亞目蟋蟀總科(Insecta:Orthoptera:Ensifera:Grylloidea)。蟋蟀科昆蟲既是一類觀賞性昆蟲,又是藥用和食用的資源昆蟲,同時也是主要的農業害蟲之一。國內外對蟋蟀科昆蟲的分類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形態分類、鳴聲分類、細胞學等方面。
蟋蟀科研究以線粒體基因Cytb為分子標記對蟋蟀科部分種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重建,為蟋蟀科的系統學研究提供分子依據。蟋蟀科研究應用昆蟲的通用引物擴增出蟋蟀科7屬和異針蟋屬1種作為外群共35條Cytb基因部分序列,序列長度為579bp(去除引物序列),從分子水平上對蟋蟀科部分類群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係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對於蟋蟀科7屬18種蟋蟀,用幾種建樹方法所構建的分子系統的拓撲結構一致,系統發生關係為:((啞蟋屬+秦蟋屬)+(棺頭蟋屬+((油葫蘆屬+蟋蟀屬)+(鬥蟋屬+灶蟋屬))))。啞蟋屬和秦蟋屬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且支援油葫蘆屬和鬥蟋屬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棺頭蟋屬親緣關係較遠。
對於蟋蟀科屬內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尖角棺頭蟋+((泰康棺頭蟋+石首棺頭蟋)+(((多伊棺頭蟋+竊棺頭蟋)+小棺頭蟋)+哈尼棺頭蟋)))。其中泰康棺頭蟋+石首棺頭蟋是比較原始的類群;支援哈尼棺頭蟋和竊棺頭蟋分別為兩個種的觀點,但對於尖角棺頭蟋及小棺頭蟋的分類地位有差別,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進一步研究。 對分別採自藍田、翠華山、旬陽、柞水和眉縣營頭五個不同地理區域的多伊棺頭蟋的Cytb基因片段序列進行了重複試驗,結果顯示所測序列完全一致,沒有地域差異,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推測:Cytb基因在種內是穩定的;我們選擇的序和GenBank中的雙斑蟋Cytb基因(Gryllusbimaculatus)的全序列比較,擴增得到的序列位於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Cytb基因序列的中後段(10763~11342),所包含的變異位點較多(變異位點數為258個,變異率為44.55%,其中簡約資訊位點數為221個,佔整個變異總數85.66%的,單個鹼基變化位點數37個)。
運用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對蟋蟀科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科內屬種間的系統關係比較明確,得到的系統發育樹的拓撲結構一致,且置信值較高。因此透過該實驗可以看出Cytb基因在蟋蟀科昆蟲的分子系統進化分析中可以作為有效的分子遺傳標記,且適合於進行屬種分類單元之間的系統進化研究。
蟋蟀科(Gryllidae)隸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螽亞目蟋蟀總科(Insecta:Orthoptera:Ensifera:Grylloidea)。蟋蟀科昆蟲既是一類觀賞性昆蟲,又是藥用和食用的資源昆蟲,同時也是主要的農業害蟲之一。國內外對蟋蟀科昆蟲的分類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形態分類、鳴聲分類、細胞學等方面。
蟋蟀科研究以線粒體基因Cytb為分子標記對蟋蟀科部分種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重建,為蟋蟀科的系統學研究提供分子依據。蟋蟀科研究應用昆蟲的通用引物擴增出蟋蟀科7屬和異針蟋屬1種作為外群共35條Cytb基因部分序列,序列長度為579bp(去除引物序列),從分子水平上對蟋蟀科部分類群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係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對於蟋蟀科7屬18種蟋蟀,用幾種建樹方法所構建的分子系統的拓撲結構一致,系統發生關係為:((啞蟋屬+秦蟋屬)+(棺頭蟋屬+((油葫蘆屬+蟋蟀屬)+(鬥蟋屬+灶蟋屬))))。啞蟋屬和秦蟋屬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且支援油葫蘆屬和鬥蟋屬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棺頭蟋屬親緣關係較遠。
對於蟋蟀科屬內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尖角棺頭蟋+((泰康棺頭蟋+石首棺頭蟋)+(((多伊棺頭蟋+竊棺頭蟋)+小棺頭蟋)+哈尼棺頭蟋)))。其中泰康棺頭蟋+石首棺頭蟋是比較原始的類群;支援哈尼棺頭蟋和竊棺頭蟋分別為兩個種的觀點,但對於尖角棺頭蟋及小棺頭蟋的分類地位有差別,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進一步研究。 對分別採自藍田、翠華山、旬陽、柞水和眉縣營頭五個不同地理區域的多伊棺頭蟋的Cytb基因片段序列進行了重複試驗,結果顯示所測序列完全一致,沒有地域差異,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推測:Cytb基因在種內是穩定的;我們選擇的序和GenBank中的雙斑蟋Cytb基因(Gryllusbimaculatus)的全序列比較,擴增得到的序列位於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Cytb基因序列的中後段(10763~11342),所包含的變異位點較多(變異位點數為258個,變異率為44.55%,其中簡約資訊位點數為221個,佔整個變異總數85.66%的,單個鹼基變化位點數37個)。
運用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對蟋蟀科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科內屬種間的系統關係比較明確,得到的系統發育樹的拓撲結構一致,且置信值較高。因此透過該實驗可以看出Cytb基因在蟋蟀科昆蟲的分子系統進化分析中可以作為有效的分子遺傳標記,且適合於進行屬種分類單元之間的系統進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