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eghk4829
-
2 # 使用者1090780134414
釉下彩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在明代的景德鎮眾多瓷器中,釉下彩青花瓷器一躍佔據了主流地位,它較元代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突出地體現在質量上。明代青花瓷的濃淡層次,是瓷工用小毛筆在塗抹青料時,利用筆觸青料的多寡來掌握的;而清代的瓷工則已能熟練地運用濃淡不同的青料,調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 青花瓷
釉下彩的基本特徵是:泥坯(包括未素燒的泥坯和素燒過的泥坯)、顏料(就是做畫的顏料)、釉(是透明釉,不是顏色釉)這三者同時在1300°C以上高溫燒成(其中青花和釉裡紅的燒成溫度是1300,醴陵釉下五彩的燒成溫度是1380)。只要這三者不是在1300°C以上的高溫下同時燒成就一定不是釉下彩,只能歸入釉上彩、釉中彩的範圍。(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種,五彩可能是釉上彩也可能是釉下彩)。釉下彩包括:“醴陵釉下五彩瓷”、“景德鎮青花”、“景德鎮釉裡紅”(或者青花跟釉裡紅的組合)。 釉上彩、釉中彩俗稱兩張皮,也就是說它的瓷胎跟外面的裝飾圖案、跟外面的釉一定是分2次分別燒成的,具體是第一次先燒成瓷胎,然後在瓷胎上畫畫或者蓋上釉第二次燒成畫面或者外釉面。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外面燒的那次(也就是最後燒的那次)一定是低溫的,通常是600到800°C,含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