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中用了三處典故:
1,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作用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作用是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如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話文釋義: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書憤》中用了三處典故:
1,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作用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作用是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如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話文釋義: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