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歷史
-
2 # 例外狀態
看過電影《竊聽風雲》,以及類似的水門事件,現代科技在竊聽技術方面估計已經做到了極致,可能很多技術我們還沒有想到,讓人意識不到。
在古代,其實也有竊聽裝置,這是古人的智慧。據說最早竊聽裝置大約產於2500年前,名字叫做聽翁,這個東西像個罐子,口很小,肚子很大,需要把它上面蓋一層薄薄的皮革,提前埋在土裡,這樣就能聽到周圍的動靜。這種東西一般在古代用在軍事上,作為一種獲取情報的方式。據說,古人還一般選擇盲人進行竊聽,因為他們的聽力要比常人好很多,也很靈敏,據說方圓十里都能大致聽到動靜。在《墨子》一書中還詳細記錄這個竊聽裝置的製作方法和詳細說明。這種裝置在後來也不斷得以改進,到唐代時產生了另一種叫做矢服的竊聽器,放在枕頭下,可以聽到外面的動靜。
古代最原始的“竊聽器”, 是用罐子做成! 在攻城戰時有奇效
現代的科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為了人們的顎安全,也是有監控器和竊聽器等等這些防盜工具。現在的竊聽器甚至可以隨身攜帶,在一戰時期竊聽器裝備就已經出現,而且也成為了間諜們獲取情報的重要工具,在20世紀50年代,竊聽器這類技術才得到了突風猛進的發展。
其實在2500年前,竊聽器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古人稱之為聽甕或者是罌聽,如果要讓大家猜一下古代竊聽器的材料是什麼,我相信大家肯定猜不到。古代最原始的竊聽器使用的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而且它的使用方法是將這個罐子埋在地下,然後在翁口上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有偵測需要時,側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
在古代,為了減少情報的失誤,往往會選擇一些盲人來執行這個任務,因為盲人的眼睛不好,所以在聽力方面要比正常人好很多,使用這個工具之後方圓數十里的動靜都可以聽出來。對於挺穩定顎發明,《墨子·備穴》中對它的製作過程和使用方法有著詳細的說明。
大家可以不要小瞧了這個聽甕,聽甕在對付隧道攻城戰的時候,有非常大的作用。清代末年,曾國荃率領的湘軍進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時候,當時的太平軍就在城牆下埋藏了聽甕,靠著聽甕偵探敵軍在城外的動靜,導致湘軍的目的無法得逞。
聽甕最常用的辦法是讓人側耳伏在上面聽動靜,如果有需要的話,則要讓情報人員直接坐在翁中,聽辨聲響,因此這也叫作罌聽。除了聽甕,在沈括《夢溪筆談·器用》中還記載了一種竊聽器,叫做矢服。
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來製作。當時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當需要竊聽時,拿出箭矢,吹足氣,夜裡枕在頭下,幾里以內人馬聲都能聽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而發明的。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現在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成語“隔牆有耳”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