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篆書有篆書的筆法,隸書有隸書的筆法,草書有草書的筆法,楷書有楷書的筆法。行書有行書的筆法。以上五種書體的筆法都是經過古人潛心研究、創造出來的,且已約定俗成,流傳於今。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用筆千古不易”,說的就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五種書體的的用筆之法,千百年都沒有改變過,若改變了,那就不是“書法”了。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是這樣的:

    大篆(金文)→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唐之後的書法人,一直繼承和沿襲著古人的筆法進行書法創作。即便是書法創新,其筆法也是建立在唐之前的書法基礎之上。

  • 2 # 千千千里馬

    關於趙孟頫的這句經典,由於是趙孟頫有感而發的一個題跋,沒有人現場提問他,“用筆”“不易”如何解釋,所以引起後人的種種猜想。主要是現代人詰問趙孟頫:中國書法經歷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的不同發展階段,已經證明用筆是明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千古不易”呢?

    你能用隸書的用筆寫草書嗎?

    但是,趙孟頫本人就是精通真草隸篆的大書法家,你說他的“用筆千古不易”就是這個意思,那老趙不是自打嘴巴了嗎?

    還有人說,用筆沒有錯,不易是用筆不容易,也就是用筆最難。

    趙孟頫也講的很清楚:他在這個題跋中,主要是說用筆與結構,從他的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來看,他所謂的“結字因時相傳”已經在說真草隸篆,各有各的結構。而用筆“千古不易”,是指筆法高質量的用筆之美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也就是說,凡是優秀的書法作品,儘管字型風格不同,但是,就書法的用筆的美不勝收來說是一樣的。

    而要達到這樣美不勝收的用筆8,那是不容易的。

    所以,不是你寫了楷書還是行書美不美的問題,也不是像不像王羲之的而美不美的問題。

    王羲之的《蘭亭序》之所以是書法法楷,因為王羲之的用筆是美不勝收的。

    趙孟頫從結果上說了用筆的重要性。他的邏輯就是,因為用筆好,所以書法好。

    如果從原因來看呢?比如說,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美不勝收的用筆境界呢?

    這就是書法的核心技術問題了。所以,“用筆千古不易”,也涉及到如何用筆問題。

    現代人認為,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就是中鋒用筆。這個說法也沒有問題。

    但是,中鋒用筆與用筆結果,還有距離。比如,我也是中鋒用筆,但是,寫的字並不好,這是中鋒用筆錯了嗎?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趙孟頫的意思,主要是指高超的書法用筆不容易達到。所以,書法一定要研究用筆。

    如果把“用筆千古不易”,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這樣理解:用筆的質量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研究用筆,不是簡單的具體技法,而是要有思想精神。

    孫過庭就說過,論學習技法老人還不如小孩子,如果是論有修養,那就不是小孩可同日而語的了。

  • 3 # 森焰55

    全文應該是“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古人的文章精簡。要準確理解,必須要上下連貫。用彼時筆法技巧和規律。它不像結字,會隨著時代和個人喜好的特徵改變。哪怕是篆隸行楷草五體的變化,從一筆一畫的正書,到線條流美的草書,也不能改變筆法的核心規律,只是用筆技巧的側重不同。因為筆法的核心根源是漢字和書寫工具賦予它的。只要我們不改變書法的物件漢字,更不改變書法工具毛筆,那麼用筆就會千古不易。哪怕你是站著坐著或者用腳來寫字。

    古人喜歡毛筆這種書法工具,那柔軟的毫毛和彈性的筆鋒。能最好的抒發漢字的技巧和情感。幾千年來對毛筆的使用研究到極致。所以在很久以前都不可能有任何的進步,就像我們的中餐一樣。只要你是做中餐,你就脫不開煎炒燜溜燉等方法,不管是哪一種菜系。所以求求有些大神們,不要自創什麼筆法,你沒有那個能力。這是我對這句話的一些淺見,相信是正確的,若有不當,請師友們指正,也是拋磚引玉。

  • 4 # 水流萬年

    用筆千古不易的意思是什麼呢?沒有別的,就是隻要你寫字就要用筆。至於今天的噴墨打字與鉛字列印,那不在書法的範疇。

  • 5 # 上官1898

    謝邀。趙孟頫身為元代大好家,他確實說過: 結體因時而宜,用筆千古不易的話,上下文聯起來看,這不易二字確是不變之意。要理解這句話,不能離開他身處元代這一背景。他不能直說我不甘生在此時,他只能借書體隨時代演變而心嚮往之,元代人稱我為元代用筆,但我用筆何嘗脫離過魏晉,唐宋呢?愚以為這才是他所謂用筆千古不易之真正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礦泉水瓶下面的數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