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色鐵衛軍
-
2 # 揍孟婆只為再續前緣
個人覺得不需要,演員的聲音透過擴音裝置的傳送,必然失卻真實感,特別是最新式的微型擴音器帶在演員身上,更容易使聲音失真。
-
3 # 崑崙之柏
很有必要。因為午臺不比電影和電視劇的表演,人家聲音可以在錄音棚中完成,而且必然要達到效果才能完成。而京劇是在午臺上演的,錄音效果肯定比不上影視作品在錄音棚完成,所以京劇配置表克風是必須的。
-
4 # 金兔王豫生
如果只是唱戲,現代的東西肯定能夠給傳統的專案添磚加瓦呀。有了麥克風,演員的表演可以增加其美感,聽眾的享受得以升級,雙贏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
5 # 明揚51
說說我的看法。
京劇是一門演唱藝術,不論是唱、念,必須要讓觀眾聽清楚,這是前提條件。早先演出京劇的劇場是沒有麥克風等擴音裝置的,全憑演員嗓音也能讓聲音灌滿整個園子,字字清晰,聲聲入耳。我們不得不佩服前輩藝人的功力。而現在麥克風已是演員須臾不可缺的基礎配備,由早期的舞臺前面擺幾個立杆式的麥克風,逐漸矮化,進而發展為別在衣服上的“胸邁“,目前掛在嘴邊的”小蜜蜂“開始大行其道。麥克風早已呈現裝置越來越高階、體積越來越小巧、離嘴越來越近的趨勢。
(早期舞臺前放置杆式麥克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來會不會研發出”內建喉頭“、甚至”內建聲帶“上的麥克風?由”外掛“升級為”內建“,不顯山不露水,那可真是廣大京劇演員的福音啊。
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發者們,加油!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分析起來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1:劇場越來越大
過去京劇演出多是小園子,一般能容納觀眾1-200人左右,空間較小,靠演員的嗓子已經能滿足觀眾“聽”戲的要求了。而現在劇院越來越高、越大,起步至少千人,如此空間如果沒有擴音裝置演員實在力不能及,很難滿足到後排觀眾的欣賞了。
2:擴音裝置的技術進步
以前之所以少有大劇場,並不是建築能力上的不足,其實正是缺少能滿足需要的擴音裝置所限。劇場設計上的峰值就是演員肉嗓子聲音能波及到的範圍。以上世紀2-30年代灌製唱片來講,實大聲洪的金少山必須要降低調門、控制音量,否則巨大的聲波能把裝置內部元件摧毀了。老留聲機的擴音喇叭直徑足有一尺開外。現在擴音裝置不僅越來越小型化,而且具有提純音質的功效。有了麥克風,劇場自然越蓋越大,目的是容納更多的觀眾,也就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3:留存資料的需要
現在的演出很多都有電視臺進行錄影,一方面留存資料,另一反面方便適當的時間在電視節目中播放。由於不能影響到現場觀眾的正常看戲,錄製裝置一般都在劇場中部靠後點位置,宏大的劇場,上千名觀眾,臺上演員如果沒有麥克風確實很難保證錄影的音效,也就無法實現讓更多觀眾能夠很好地欣賞京劇演出的意願了。
4:演員功力的退步
麥克風之所以盛行,也從另一個方面襯托出京劇演員自身功力的下滑,以及從業態度的消極。以前的老先生,即使如馬連良這般成名已久的大師,每天凌晨4點起床,打著燈籠到前門附近喊嗓子,不論寒暑,現在的京劇演員還有早起喊嗓子的嗎?猶如運動員每天必須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一樣,沒下功夫、沒喊出來的嗓子既缺乏耐久力,又沒有穿透力,逐漸才有了演員的麥克風依賴症。這種依賴刺激了擴音裝置的不斷進步,擴音裝置的不斷髮展又使得演員麥克風依賴症越病越重。
綜合考慮各方面原因,看起來在舞臺上配置麥克風還是很有必要的。
-
6 # 趙日金141
本人自小喜歡看京戲,還有其它地方戲。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劇場里根本沒有擴音裝置,演員唱戲當然沒有麥克風了。那時劇場可容一千人,即使買的後排座,聽的也是一清二楚。
演員用麥克風,即話筒,演唱是省力氣了,但聲音不真實,特別是,可以根據一些演員嗓音定製話筒,以彌補聲音音域的某些缺陷。
-
7 # 使用者8793471934827
現在什麼都先進了。各方面都在發展,現在的劇場,比原來的劇場大很多,演員沒有那麼大的音量,用麥克風是屬於正常的,只要是真唱,用幾個麥克風都可以,能夠把他的真唱傳給每位觀眾就是好演員,不要玩假唱就行。
回覆列表
謝邀!很有必要配置,因為聲音的傳播距離是有限的,舞臺上的演員如果沒有麥克風助其聲音向遠處擴充套件,那麼二十五排以後的觀眾,只能看到演員的表演而無法聽清唱詞和唸白。以前的話筒是透過舞臺天橋往下掉放著(我們是這樣處理的),這樣處理使臺下觀眾能更好的欣賞表演,免去了話筒杆遮檔觀眾視線。現在使用紐扣無線話筒,無論演員在舞臺上任何一個表演區,所發出的聲音都清翠悅耳,圓潤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