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泰國國旗(泰語:ธงไตรรงค์,三色旗的意思)是一面三色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白-紅五條橫帶組成,藍帶比紅白頻寬一倍。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表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通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舊稱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Sayam),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泰國國土東臨寮國和高棉,南接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靠緬甸和安達曼海,東南亞國家聯盟創始國之一。擴充套件資料:國名泰國的正式全稱為“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皇家轉寫:Ratcha Anachak Thai /râːt.tɕʰā ʔāːnāːtɕàk tʰāj/ 幫助·資訊)。其中“ราช”表示“國王”、“อาณาจักร”意為“領土”、而“ไทย”則代表“自由”之意。在過去,泰國一直以“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作為國名。在擺脫高棉人統治之後,暹羅人以“自由”一詞(讀音即為“泰”)作為主體民族泰族的名稱。鑾披汶·頌堪元帥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皇家轉寫:Prathet Thai),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複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泰國的舊稱“暹羅”根據《明史》所載,係為“暹羅斛”之簡稱,“暹”(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或指古國素萬那普,“羅斛”指另一古國羅渦。兩國於十四世紀併合為大城王國,因而被中國古籍以組合詞“暹羅斛”或“暹羅”代指之。“暹”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說來自於梵語詞彙“श्याम”(Śyāma),意為“暗色”;或來自於巴利文的“suvaṇṇabhūmi”,意為“黃金之地”。中文古籍的稱呼“暹”被葡萄牙傳教士轉寫為Siam,成為西方通用的稱呼。“暹”在蒙固國王統治時期定為正式國號,也被近代中文以“暹羅”對應之。國徽圖案是一隻大鵬鳥,鳥背上蹲坐著那萊王。傳說中大鵬鳥是一種帶有雙翼的神靈,那萊王是傳說中的守護神。國歌泰國國歌為《泰王國歌》長1:06分鐘。每天8:00與18:00,在泰王國所有公園、學校、電臺都要演奏《泰王國歌》,從無例外。聽到她,每個人都必須立即面向國旗肅立,併除下帽子以示敬意。嚴格來說,泰國警方對任何對國歌、國旗或王室成員不敬之人等都要立即進行逮捕,無論他或她的國籍。歌詞:全泰之民,血肉相連,泰之寸土,全民必衛,歷來無異,同德同心,弗怠弗懈,平和安寧,華人所愛,倘有戰事,我等無懼。獨立主權,誓死捍衛,為國作戰,淌盡鮮血,在所不惜,以驕傲和勝利,獻給我們的祖國,萬歲!
國旗泰國國旗(泰語:ธงไตรรงค์,三色旗的意思)是一面三色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白-紅五條橫帶組成,藍帶比紅白頻寬一倍。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表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通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舊稱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Sayam),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泰國國土東臨寮國和高棉,南接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靠緬甸和安達曼海,東南亞國家聯盟創始國之一。擴充套件資料:國名泰國的正式全稱為“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皇家轉寫:Ratcha Anachak Thai /râːt.tɕʰā ʔāːnāːtɕàk tʰāj/ 幫助·資訊)。其中“ราช”表示“國王”、“อาณาจักร”意為“領土”、而“ไทย”則代表“自由”之意。在過去,泰國一直以“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作為國名。在擺脫高棉人統治之後,暹羅人以“自由”一詞(讀音即為“泰”)作為主體民族泰族的名稱。鑾披汶·頌堪元帥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皇家轉寫:Prathet Thai),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複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泰國的舊稱“暹羅”根據《明史》所載,係為“暹羅斛”之簡稱,“暹”(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或指古國素萬那普,“羅斛”指另一古國羅渦。兩國於十四世紀併合為大城王國,因而被中國古籍以組合詞“暹羅斛”或“暹羅”代指之。“暹”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說來自於梵語詞彙“श्याम”(Śyāma),意為“暗色”;或來自於巴利文的“suvaṇṇabhūmi”,意為“黃金之地”。中文古籍的稱呼“暹”被葡萄牙傳教士轉寫為Siam,成為西方通用的稱呼。“暹”在蒙固國王統治時期定為正式國號,也被近代中文以“暹羅”對應之。國徽圖案是一隻大鵬鳥,鳥背上蹲坐著那萊王。傳說中大鵬鳥是一種帶有雙翼的神靈,那萊王是傳說中的守護神。國歌泰國國歌為《泰王國歌》長1:06分鐘。每天8:00與18:00,在泰王國所有公園、學校、電臺都要演奏《泰王國歌》,從無例外。聽到她,每個人都必須立即面向國旗肅立,併除下帽子以示敬意。嚴格來說,泰國警方對任何對國歌、國旗或王室成員不敬之人等都要立即進行逮捕,無論他或她的國籍。歌詞:全泰之民,血肉相連,泰之寸土,全民必衛,歷來無異,同德同心,弗怠弗懈,平和安寧,華人所愛,倘有戰事,我等無懼。獨立主權,誓死捍衛,為國作戰,淌盡鮮血,在所不惜,以驕傲和勝利,獻給我們的祖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