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rsistence

    除了間接是受疾病影響,疼痛不舒適時情緒就會容易變得煩躁不安。主要還是老人家年紀大了,心理你缺少陪伴安全感,你應該比較少關注老人,更多時間是在工作、交友

  • 2 # 慈儉不居

    1.傾聽

    傾聽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意。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響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4. 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幫忙。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慮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刑事案件第二次鑑定需不需要我方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