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宰夫寘諸畚之問。寘諸畚:放之在畚中。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宣公二年:畚音本,說文雲:「蒲器也。」杜注:「以草索為之。」其質為蒲或草索,蓋不相妨。畚可以盛糧(後為文獻例證,略)。亦可盛土,襄九年傳「陳畚挶」、宣十一年傳「稱畚築」、列子湯問篇「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可證。此則藉以盛死屍。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九年:(前略)。其器較大,甚至晉靈公用以盛死屍。我認為,用來盛糧或土的,而且結合下文,說宮女用頭頂著走,那器具的形狀,不太可能是現代的畚箕(如下圖)。而有可能類似於這種東西,笆斗(見下圖)。當然,我也是臆測。宮女用頭頂著走,請參考非洲女子頭頂籮筐的樣子。而且「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也應該是這種大尺寸的器具。分屍應該是分屍了的,因為一個宮女用頭頂,不太可能頂的動一個成年男子加一個籮筐吧?我覺得宮女可以用頭頂的重量,至多25公斤。在這25公斤的屍體中,能辨別出是人還是動物的屍體,最明顯的應該就是手了,而且手加小臂說不定沒切開,那麼長,可能是豎著放進去的。所以趙盾看到了手,才有此一問。至於「殺之」要不要翻譯出分屍的意思來,我覺得不是很有必要。「諸」:之於。諸什麼時候做「之於」,什麼時候做「許多」講,我不是太懂,請參見 @句玉 的答案。但是「寘諸畚」視作動詞、兼詞、名詞的一個搭配應該是最合乎常理的。==============================================趙盾弒君之問。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並不代表董狐不知道是趙穿弒君,恰恰相反,董狐作為太史,他一定知道是趙穿做的。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寫呢?下文給出了答案:「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就是,你作為正卿,要是逃亡,不想擔責任,那就遠走高飛;要是回國,就得擔起責任,討伐弒君之賊,(你兩樣都不做)不寫你弒君,寫誰弒君?言下之意就是:你作為正卿,應該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君王被弒,動手的人還是你的表弟,誰知道是不是你慫恿的?退一步說,就算不是你慫恿的,位極人臣的你,就算君不君,你也不能不臣,而應該盡到自己的力量建設國家。於是才有了下文的孔子讚頌董狐的話。當然我們現在回頭看,多少會覺得董狐對趙盾的道德水平要求太高。趙穿為何要殺自己的國君?國君君不君,弒君可以理解。再不殺,晉國說不定都會完蛋。國家大義,弒君之罪之間,選擇的確很難,但他做了正確的那個。至於趙盾最後的死,左傳中似乎沒有記載。另,趙氏孤兒的故事就在趙盾死後不久。這事的發生,顯然是晉國國公或者其他公族對於趙氏連續幾代把持國家政權的不滿而導致的。
殺宰夫寘諸畚之問。寘諸畚:放之在畚中。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宣公二年:畚音本,說文雲:「蒲器也。」杜注:「以草索為之。」其質為蒲或草索,蓋不相妨。畚可以盛糧(後為文獻例證,略)。亦可盛土,襄九年傳「陳畚挶」、宣十一年傳「稱畚築」、列子湯問篇「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可證。此則藉以盛死屍。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九年:(前略)。其器較大,甚至晉靈公用以盛死屍。我認為,用來盛糧或土的,而且結合下文,說宮女用頭頂著走,那器具的形狀,不太可能是現代的畚箕(如下圖)。而有可能類似於這種東西,笆斗(見下圖)。當然,我也是臆測。宮女用頭頂著走,請參考非洲女子頭頂籮筐的樣子。而且「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也應該是這種大尺寸的器具。分屍應該是分屍了的,因為一個宮女用頭頂,不太可能頂的動一個成年男子加一個籮筐吧?我覺得宮女可以用頭頂的重量,至多25公斤。在這25公斤的屍體中,能辨別出是人還是動物的屍體,最明顯的應該就是手了,而且手加小臂說不定沒切開,那麼長,可能是豎著放進去的。所以趙盾看到了手,才有此一問。至於「殺之」要不要翻譯出分屍的意思來,我覺得不是很有必要。「諸」:之於。諸什麼時候做「之於」,什麼時候做「許多」講,我不是太懂,請參見 @句玉 的答案。但是「寘諸畚」視作動詞、兼詞、名詞的一個搭配應該是最合乎常理的。==============================================趙盾弒君之問。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並不代表董狐不知道是趙穿弒君,恰恰相反,董狐作為太史,他一定知道是趙穿做的。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寫呢?下文給出了答案:「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就是,你作為正卿,要是逃亡,不想擔責任,那就遠走高飛;要是回國,就得擔起責任,討伐弒君之賊,(你兩樣都不做)不寫你弒君,寫誰弒君?言下之意就是:你作為正卿,應該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君王被弒,動手的人還是你的表弟,誰知道是不是你慫恿的?退一步說,就算不是你慫恿的,位極人臣的你,就算君不君,你也不能不臣,而應該盡到自己的力量建設國家。於是才有了下文的孔子讚頌董狐的話。當然我們現在回頭看,多少會覺得董狐對趙盾的道德水平要求太高。趙穿為何要殺自己的國君?國君君不君,弒君可以理解。再不殺,晉國說不定都會完蛋。國家大義,弒君之罪之間,選擇的確很難,但他做了正確的那個。至於趙盾最後的死,左傳中似乎沒有記載。另,趙氏孤兒的故事就在趙盾死後不久。這事的發生,顯然是晉國國公或者其他公族對於趙氏連續幾代把持國家政權的不滿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