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燈光很美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語言環境對英語口語學習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