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應該,只有可能; 二字之差,相覷甚遠。
問應該,顯化出一個萬苦的根源:
應該和不應該,這二者明明是共生的,就像好壞和對錯一樣,必須互為參照才能存在。
但我們只想取其一,想被Sunny普照但不接受站在Sunny下的影子。習慣以是非對錯,好壞親疏, 應該不應該這些對立性思想來參考的人生,會限制我們的生命的流動性和創造性。
之所以要對這個發問方式辯證,是因為成長的首要是,學會對自己提問,你的提問方式直接影響接下來作答的方向。
做一個小小的體驗測試:
你感受 ”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這句話
再對比著感受 ” 人生可能活成什麼樣子?可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問應該的你內在是否感受到一種收緊,一種壓迫和警覺,避免某種”不好的東西,同時帶著無能為力伴有因為不安全而需要安全感的急迫,就像把自己蜷縮到一個小櫃子裡,從櫃子門的縫隙隱約往外窺視。
我們的視野、開拓性、就是這樣被櫃子門的縫隙限制的。
同樣,當你感受” 人可能活成什麼樣子?可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你又感受到了什麼?是否感受到內在升起的廣闊無限,同時伴有一點點懸念和興奮,就像脫去了堅實的盔甲獨立於山海間感受自然。
觀止非也,止觀是也。
人生沒有應該,只有可能; 二字之差,相覷甚遠。
問應該,顯化出一個萬苦的根源:
應該和不應該,這二者明明是共生的,就像好壞和對錯一樣,必須互為參照才能存在。
但我們只想取其一,想被Sunny普照但不接受站在Sunny下的影子。習慣以是非對錯,好壞親疏, 應該不應該這些對立性思想來參考的人生,會限制我們的生命的流動性和創造性。
之所以要對這個發問方式辯證,是因為成長的首要是,學會對自己提問,你的提問方式直接影響接下來作答的方向。
做一個小小的體驗測試:
你感受 ”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這句話
再對比著感受 ” 人生可能活成什麼樣子?可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問應該的你內在是否感受到一種收緊,一種壓迫和警覺,避免某種”不好的東西,同時帶著無能為力伴有因為不安全而需要安全感的急迫,就像把自己蜷縮到一個小櫃子裡,從櫃子門的縫隙隱約往外窺視。
我們的視野、開拓性、就是這樣被櫃子門的縫隙限制的。
同樣,當你感受” 人可能活成什麼樣子?可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你又感受到了什麼?是否感受到內在升起的廣闊無限,同時伴有一點點懸念和興奮,就像脫去了堅實的盔甲獨立於山海間感受自然。
觀止非也,止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