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徵,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徵,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
擴充套件資料
察舉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階官員, 從平民或低階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選的物件為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拔的物件是下級官吏。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在秦代已有,但作為完整選士制度的察舉制,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確立。
徵辟是漢朝封建統治者為蒐羅人才、以加強統治而採取的特別措施,儘管由此入仕者的數量不多,但它透過皇帝徵聘和高官闢除的方式給予應徵者以特殊禮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願為官的碩學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統治階層中來,而且統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賢之名。所以徵辟作為對察舉制的補充,它和察舉一起構成了漢代選官制度的總體。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徵,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徵,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
擴充套件資料
察舉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階官員, 從平民或低階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選的物件為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拔的物件是下級官吏。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在秦代已有,但作為完整選士制度的察舉制,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確立。
徵辟是漢朝封建統治者為蒐羅人才、以加強統治而採取的特別措施,儘管由此入仕者的數量不多,但它透過皇帝徵聘和高官闢除的方式給予應徵者以特殊禮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願為官的碩學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統治階層中來,而且統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賢之名。所以徵辟作為對察舉制的補充,它和察舉一起構成了漢代選官制度的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