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0玩家零
-
2 # 不二菇涼耶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一、“偶失注意,遂有嬰兒”
魯迅和許廣平本意是不要孩子的,他們之有子嗣是出於意料的。魯迅在1931年4月15日致李秉中的信中說:
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誠為累墜之事,然生產之費,問題尚輕,大者乃在將來之教育,國無常經,個人更無所措手,我本以絕後顧之憂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嬰兒,念其將來,亦常惆悵,然而事已如此,亦無奈何,長吉詩云:己身須己養,荷擔出門去,只得加倍服勞,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
一個人,為了不停息的工作,卻要絕後顧之憂,犧牲養育子嗣的權利,這又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所謂後顧之憂,首先是撫養和教育經費的問題,也還有為此而耗費的心力和體力的問題,在致母親的信,致肖軍、肖紅的信,致增田涉的信和致山本初枝夫人的信中,魯迅大量地談到“孩子是個累贅,有了孩子應有許多麻煩”,妨礙寫作和學習。
魯迅認為孩子看看是可愛的,養起來卻十分煩難。
所謂後顧之憂,還有就是株連了,一個病態的社會是容不得辛辣的社會批評家的。正人君子者流總是覺得他可惡,因而千方百計給以種種攻擊,這攻擊有時候又要牽連子嗣,當魯迅沒有孩子的時候,曾有人說,這是他做人不好的報應,要絕種的。這也是華人相當普遍的傳統咒罵,“斷子絕孫的阿Q”就是精彩的一筆。可是,當魯迅有了孩子,卻又並不證明是“善報”。這時候《魯迅大開湯餅會》之類的誣衊,此起彼伏,魯迅曾憤怒地指出,連出世不過一年的嬰兒,也和他“一同被噴滿了血汙”。
尤其當特務加緊迫害,欲追索魯迅的時候,魯迅則更需要“挈婦將雛”,離家避難。魯迅不要子嗣的觀念,完全是在舊中國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一、魯迅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
魯迅的勤奮,我想不用我細說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魯迅的散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魯迅講過關於上學遲到的故事,後來他在桌子上刻了個“早”字,當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魯迅寫作的勤奮也是出了名的。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點燃一支菸便又來了工作激情。
二、魯迅是一個性格非常剛強的人
小時候的魯迅就十分的要強,事事總想走在別人的前面。魯迅成年後,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剛強,從他的文章中,從他面對敵人的迫害不懼怕中,從他與批評他的人的針鋒相對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魯迅病重期間,他寫個一篇關於自己身後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說,“讓他們記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這句話就是魯迅剛強性格的絕好體現。
三、魯迅是一個正義的、富有民族氣節的、憂國憂民的人
魯迅的一生是處在亂世中的一生,國家的動盪,民族的敗落。深深的影響著魯迅。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魯迅到日本去留學,民族的恥辱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決定棄醫從文,也許是上天註定,也許是性格使然。從文的魯迅找到了改變人們靈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