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此章表面上老子是讚美水之上善之德,實際上是宣說人類文明對上善的渴望(極度缺乏),襯托人性現實之惡,進而來襯托人性潛在之善。
什麼是上善?上善就是上一章宣說的無私。王弼沒有註釋,歷代註釋家忽視了此章首句的真實含義。上善若水是《道德經》最負盛名的格言,千古傳誦,這是老子對人生昇華的期待。
老子第七章宣講無私的根本義,無私是天地長久的原因。唐朝詩人李賀寫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認為天地如果有情(有私)早就像凡人一樣衰老病死,就是從老子這句名言中演化而來。無情與第五章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合,無情即不仁。
當老子第七章宣講無私的妙理的時候,已經揭示了聖人“懷無心之心”,無心之心就是無凡心,即無凡情。所以無心之心才能無私,有凡情就不可能無私,就不是聖人。
老子開演《道德經》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老子站在天道的角度,看到世人掙扎在慾望和私心的旋渦之中不能自拔。
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見證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凡夫一直在尋找解脫凡情的道。
世人把利己看成是天經地義的。老子首先指出天地是無私的,人的修行就是要恢復無私的天性。
唐朝儒家思想家李翰寫了《復性書》,喊出了修復人性的口號,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恢復人性的儒家路線。但是恢復人性是老子最早開演的真實教義,而且以自然主義為基礎,因此更為徹底。
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宣說的道路是上德,儒家宣說的道路是下德。上善若水是上德,是自然主義的道路。
天地之德廣大無邊,但世人覺得天地之德太遙遠,不會在意。於是老子以世人身邊的水作為上善的比喻。老子開導世人走向文明之路,文明之路就是無私之路,無私才能不爭。有的人聽了老子的“天地之德”的修法而悟道,但更多的世人無動於衷,於是老子指水說法。
水與嬰兒是老子最喜歡的公案(比喻),嬰兒代表天性完整的生命,水代表生命之源。水與生命的關係最為密切,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現在物理學家探索月球和火星,首先想找到水的痕跡,只要有水的痕跡,就可能有生命存在。
老子選擇水作為說法的證物是有深意的,在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最推崇水。孔子也喜歡水,留下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名言。
這裡的智者是指老子嗎?有一定可能。孔子曾說“竊比於我老彭”,很多學者認為老就是指老子,孔子與老子的師徒關係是有先秦典籍證明的,包括《禮記》這樣的儒家經典。
上善就是第一善。水是第一善的,上善若水的格言被千古傳誦,在充滿野性的人類心中栽下善的種子。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文明,但大部分已經消失了。
為什麼文明會消失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善的缺失。善的價值觀需要智者來弘揚,沒有弘揚善的智者,這種文明必將奄奄一息。
善是人類文明最飢渴的水,沒有上善之水人類文明就會飢渴而死,正像生命體沒有水一樣。所以說上善若水。
後文老子再次宣說“魚不可脫於淵”,這二句要對照起來讀才更能領會老子的奧義。魚是生命,淵是海洋般的深水。生命離不開水,但淺水不足以維持生命,只有大海般的深淵才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水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世人知道,但善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世人不知道。老子說上善,不是小善。人類文明需要大海般的上善之水,而不是涸轍般的小善之水。
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此章表面上老子是讚美水之上善之德,實際上是宣說人類文明對上善的渴望(極度缺乏),襯托人性現實之惡,進而來襯托人性潛在之善。
什麼是上善?上善就是上一章宣說的無私。王弼沒有註釋,歷代註釋家忽視了此章首句的真實含義。上善若水是《道德經》最負盛名的格言,千古傳誦,這是老子對人生昇華的期待。
老子第七章宣講無私的根本義,無私是天地長久的原因。唐朝詩人李賀寫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認為天地如果有情(有私)早就像凡人一樣衰老病死,就是從老子這句名言中演化而來。無情與第五章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合,無情即不仁。
當老子第七章宣講無私的妙理的時候,已經揭示了聖人“懷無心之心”,無心之心就是無凡心,即無凡情。所以無心之心才能無私,有凡情就不可能無私,就不是聖人。
老子開演《道德經》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老子站在天道的角度,看到世人掙扎在慾望和私心的旋渦之中不能自拔。
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見證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凡夫一直在尋找解脫凡情的道。
世人把利己看成是天經地義的。老子首先指出天地是無私的,人的修行就是要恢復無私的天性。
唐朝儒家思想家李翰寫了《復性書》,喊出了修復人性的口號,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恢復人性的儒家路線。但是恢復人性是老子最早開演的真實教義,而且以自然主義為基礎,因此更為徹底。
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宣說的道路是上德,儒家宣說的道路是下德。上善若水是上德,是自然主義的道路。
天地之德廣大無邊,但世人覺得天地之德太遙遠,不會在意。於是老子以世人身邊的水作為上善的比喻。老子開導世人走向文明之路,文明之路就是無私之路,無私才能不爭。有的人聽了老子的“天地之德”的修法而悟道,但更多的世人無動於衷,於是老子指水說法。
水與嬰兒是老子最喜歡的公案(比喻),嬰兒代表天性完整的生命,水代表生命之源。水與生命的關係最為密切,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現在物理學家探索月球和火星,首先想找到水的痕跡,只要有水的痕跡,就可能有生命存在。
老子選擇水作為說法的證物是有深意的,在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最推崇水。孔子也喜歡水,留下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名言。
這裡的智者是指老子嗎?有一定可能。孔子曾說“竊比於我老彭”,很多學者認為老就是指老子,孔子與老子的師徒關係是有先秦典籍證明的,包括《禮記》這樣的儒家經典。
上善就是第一善。水是第一善的,上善若水的格言被千古傳誦,在充滿野性的人類心中栽下善的種子。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文明,但大部分已經消失了。
為什麼文明會消失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善的缺失。善的價值觀需要智者來弘揚,沒有弘揚善的智者,這種文明必將奄奄一息。
善是人類文明最飢渴的水,沒有上善之水人類文明就會飢渴而死,正像生命體沒有水一樣。所以說上善若水。
後文老子再次宣說“魚不可脫於淵”,這二句要對照起來讀才更能領會老子的奧義。魚是生命,淵是海洋般的深水。生命離不開水,但淺水不足以維持生命,只有大海般的深淵才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水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世人知道,但善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世人不知道。老子說上善,不是小善。人類文明需要大海般的上善之水,而不是涸轍般的小善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