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靜湖
-
2 # 三上詞話作者
【原創】詩詞與敘情的關係
[按]詩詞的吟誦,是老一代讀書人的必修課,也是平時自由生活的方式之一。就是在農村閒暇時,一些老人盤腿而坐,或捊著鬍鬚低吟,或擊節誦唱,很有一番情趣,把唸書人的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想必是陶冶情操之間,胸襟開闊之時。現在雖然物質豐富了,學歷高了,但是不是缺了點什麼?!
留傳下來的浩瀚詩詞和新創作的相關作品,最終將透過吟誦與歌唱來體現,本著陶冶情操和感染情愫之目的,從而達到一種倡導社會風化的作用。正如《毛詩序》所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三上詞話.詞論》捲上,有關章節目錄截圖詩詞句子是帶韻的,不管採用是“吟誦”,還是“歌唱”的方法,但它們都是根據敘情的需要,其間的關係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其遞近關係如下:
吟→誦→歌→唱
一般把唸詩、讀詩叫“吟誦”,其實,“吟”與“誦”是不一樣的。那麼,相對來講,“吟”與“誦”,就不能叫作“唸詩”或“讀詩”。雖然兩者的屬性一致,但概念不同,方法也不同,更進一步地講,“吟誦”與“歌唱”,更有區別。“吟”,含有“嘆”的意思;“誦”,含有動作“節”(擊節)的意思。雖然兩者操作起來,都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但還不算是“歌唱”的範疇。至於“唱詩”,嚴格意義上講,是屬於“誦”的範疇,還沒有達到“唱”的程度。
“歌”,是在“誦”的基礎上有所改變調式,即沒有音樂伴奏下的“清唱”一種,類似在山中自由自在的唱歌,如甘肅西南部蓮花山花兒會的“唱花兒”和隴南、陝北一帶的“信天游”一樣。“唱”,就是有樂器伴奏唱著帶韻的詞句。關於詩詞的吟誦與歌唱,《三上詞話》詞論中專門做過考證和研究,即“詞的吟誦與歌唱”,亦列譜舉證。限於篇幅,只能講到這兒了,希望包涵!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詞話》作者。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吟誦是中國古代詩詞文賦的重要傳承方式。吟詠含義相同,吟詩就是詠詩。吟誦詩詞是常用說法。但在歷史上概念並不統一。有吟唱、 吟詠、吟哦等說法。中國古代漢語詩詞文賦大部分是吟誦的方式創作。所以,傳承的方式也是吟誦。只有透過吟誦才能體會其內涵和韻味。所以,影視作品中吟詩的方式教授學生,這方法是正確的(吟誦的方式,語音語調不一定對)。
在古代人的概念裡,吟,即吟詠;誦,即誦讀。吟詠的多是詩詞。誦讀的多是文賦。吟詠的多有音樂曲調,誦讀的多沒有。唸詩是用口語讀,是照書本(或文稿)念。 誦讀與朗誦不是一個概念。中國古代有誦讀,誦讀是按照中式傳統的規則。朗誦是西方傳過來的,隨著話劇傳入中國。現代朗誦多指用普通話朗誦現代詩。中國古代也有唱詩,唱詩是以音樂為主,內容為輔。唱詩在宋朝最流行。宋詞有很多是以唱的方式流傳。
西方的唱詩產生於宗教。宗教的聖詠是一種合唱的形式。聲音優美、柔和、連貫、靈活。追求莊嚴、讚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