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明朝和北韓最早是宗主國關係後來成為朝貢關係。

    朝貢,就是以中國為中心,外國前來朝拜,同時進行貿易,當然,政治上你認我為大哥,經濟上我則讓利於你,這叫“厚往薄來”,乃是朱元璋一手製定的朝貢原則。朱元璋時代的朝貢國,包括北韓、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就是越南北部)、真臘(就是高棉)、暹羅(就是泰國)、占城(就是越南南部)等十五個國家,大體覆蓋了東南亞。

    等到永樂朝,也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執政的時期,出現了俗稱“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從1405年開始,此後三十年間,鄭和共七次遠征南海、印度洋,史書上記載鄭和到訪過的國家,“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歷來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即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關於這一點,姑且拋開不談,單說它與朝貢政策的關係。上田信寫這一節,標題叫“浮在海上的帝國”,他斷定朱棣令鄭和遠征的目的,“在於把以明朝為頂峰的朝貢體制擴充套件到海域世界”。就結果而論,目的達到了,在明朝陸海軍的威逼與利誘之下,南洋大小政權紛紛前來朝貢,據統計,朝貢國家和部族一度高達65個。

    我們再說鄭和下西洋,關於當時的盛況,上田信用抒情的筆調寫道:“從中國出發的鄭和船隊,在規模以及許可權上就像一座行駛在海面上的帝國,甚是威風。當船隊出現在海平面上的時候,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居民肯定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的帝國存在。”

    其實這更像是一場例外或意外,縱觀明朝,大多時期,都在實行海禁。與海禁對應的一個現象,則是倭寇,也就是日本海盜。上田信寫他的先人,倒也無所忌諱,直呼“倭寇”之名。據其考證,早在元朝,倭寇的足跡便侵入中國山東半島,其隊伍當中,不乏中國的海民。這一模式,在明朝得到克隆。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倭寇不僅指日本人,其中華人並不在少數,甚至充當了領袖角色,像王直、徐海等,都是倭寇的大頭目。王直成為倭寇,極具代表性,他本是鹽商,後作海商,由於海禁,海商只能從事走私貿易,在明朝的重重圍剿之下,一些海商漸漸轉型為海盜,與日本浪人結合,則成倭寇。這則有點“逼上梁山”的意思,用王直自己的話講,叫“國家驅盜”,就是國家逼我當倭寇,而非自願當倭寇。

  • 2 # 鍾史君

    是的,這件事還要從北韓說起。那時候的北韓並不叫北韓,而是叫高麗。在明朝初期,高麗和明朝的關係並不融洽,尤其是由於東北女真問題,雙方的關係曾一度比較緊張。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朱棣上位以後,高麗的態度卻發生一百八十度逆轉。起因正是高麗此時處在內亂狀態。李成桂的造反,迫切需要明朝的幫助。在李成桂繼位後,基本確立了和明朝友好的國策,將自己定位為明朝的臣,而將北韓定位為明朝的屬國。此一舉動,並不為誰,而是為了北韓著想。因為李成桂篡位不符合國家制度。

    李成桂繼位後,先後多次遣使訪明,歷數前朝諸王多般不是,意圖讓明朝承認其正統地位,但由於朱元璋之前曾封王氏為高麗國王,因此並不承認李成桂的正統地位,只是應其所請,賜國號“北韓”。

    當時的明帝國,國力雄厚,主宰了整個東方世界,對於北韓來說,再也沒有比明朝更合適的靠山。更何況北韓半島歷朝歷代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庸之地。北韓對明朝稱臣納貢,其君主只能稱王不可稱皇帝,其正妻只能稱王妃,死後才能稱王后。

    正是在明帝國的庇護之下,北韓王朝茁壯成長,竟然百年“不知兵事”。以至於後來倭奴入侵的時候,北韓潰不成軍,都是被明朝給慣壞了。明朝如此的恩寵,北韓自然親近。

    在明朝滅亡後,北韓一度擔任起了復興明朝的重任。但北韓不是扶持明朝君主恢復社稷,而是想要自己稱王稱帝,說白了,就是說北韓一度想要幹掉清朝,自己來做中國的主人。而平時,北韓也喜歡用小中華比喻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吊蘭晚上可以放在睡覺的地方嗎?